完整的古代陳兵圖
由於軍陣是伴隨戰爭而產生的組織藝術,又隨戰爭實踐而發展變化的多種形式。
今天的人們要了解古代的軍陣,自然顯得力不從心。而隨著古代兵書真本的失傳和
具有明顯演義性史書及描寫古代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的問世,古代軍陣被無形地蒙
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它越來越處於一種近乎神化的境地。後人難以見到它的真
實面目了。
在唐代所留下的史料中,有一篇叫《李靖問對》的軍事文章。唐太宗李世民問
軍事家李靖何為“五行陣”時,李靖當即回答了“方、圓、曲、直、銳”五種陣法,
並向李世民進一步解釋,儘管古代兵書戰策所言陣種繁多,各家之說不盡相同,但
總離不開“因地形使然”的道理,若將諸種陣形加以概括提煉,用此五種陣法完全
可以囊括。在這場君臣問對中,李靖鄭重其事地指出,“凡軍不習此五者,安可以
臨敵手?”李靖對古代軍事諸家陣法的概括,無疑又為後來的軍陣研究者留下了一
個難解之謎。這個謎經過了1300多年後才終於得以解開。
1972 年4 月,考古人員在發掘山東臨沂銀雀山兩座西漢武帝時期的墓葬時,
意外地發現了記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4900 餘枚竹簡。兵法的問世,
引起了世界考古界與軍事界強烈轟動,為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理論佐證,懸而不解,
爭論不休的問題由此得到了確切而一致的答案。
銀雀山竹簡《孫子兵法·十陣》曰:“凡陣有十,是為方陣、圓陣、疏陣、數
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鉤行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孫子兵法》雖
列有十陣,在今天看來其中一些不能算作陣,如火陣只是用火攻擊的方法,水陣則
是在水上戰鬥或利用水攻擊敵人的方法,這些不能成為獨立的陣形。因此,《孫臏
兵法》在繼承《孫子兵法》思想的基礎上加以提煉,摒斥了孫子的“火陣”和“水
陣”而成為“八陣法”。
“八陣法”被孫臏首先提出後,歷代軍事家又接此加以推演,形成了龐雜而令
人眼花繚亂的多種“陣法”。可惜這些陣法仍未能超越孫臏“八法”的範圍。但就
孫臏的“八法”而言,仍可提煉和簡縮。如“玄襄之陣”只是多置旌旗而誘敵的疑
策,並非戰鬥隊形的排列組合,嚴格他說是不可稱陣的。
“疏陣”和“數陣”兩種陣法大同小異,只是前者疏數,在戰場上展開隊伍,
擴大陣地,後者在戰爭中收攏隊伍,不為敵人所分割。兩種陣法實則均屬直陣的範
疇。“雁行之陣”和“鉤形之陣”,前者意在將隊形呈大雁飛行狀展開,以便更大
地發揮矢弩之威,而後者的陣法是左右彎曲如鉤,以便見機行事,採取迂迴包抄。
這兩種陣法亦可用曲形陣加以概括。“錐形之陣”的陣法相當明確,旨在以精銳之
師突破敵陣的防線插入敵人的縱深。由此,孫子的“十陣”和孫臏的“八陣”之法,
實際的基本陣形仍是“方、圓、曲、直、銳”五種。可見唐代的軍事家李靖對古代
兵書戰策的提煉和概括是頗有道理的。
理論的總結自然要經過驗證,然而中國古代軍隊刀光劍影、血流漂杵的戰場,
俱被歲月的煙塵所埋沒。許多著名戰役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陣容,也不能“定
格”在這塊古老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