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後來的人們就只有根據在煙塵中殘留的蛛絲螞跡來推斷
遠古戰爭的輝煌場景,並按照各自心中意想的圖形,對古代軍陣的真實面目進行不
休的爭執。
秦始皇陵兵馬誦的出土,使人們透過欣賞這一奇蹟的表層,同時也窺到了它隱
匿於表層之內的深刻的軍事戰略和軍事思想的脈絡。這無疑是古代一幅完整的陳兵
圖的真實再現。
三個兵馬湧坑作為不同形式排列絕非是隨心所欲的安排,它完全真實而形象地
向後人展示了秦代精華的軍事佈局。一號坑作為異常規整的長方形出現也絕非偶然,
這是一個方陣格局的典型代表。
陣中的車馬和武士俑背西面東,給人們顯示了整個俑群已具備了鋒、翼、衛、
本幾個在方陣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坑中的最前端橫排三列共計204 件武士俑,
他們中除三個頭戴長冠的“將軍俑”外,其餘均是身著戰袍,腿扎行滕,足登淺履,
免冑束髮,手執弓箭。軍卒的裝備顯然是古代兵書所云的“善發強弩、遠而必中”
的摧鋒之士。這同二號坑前端左翼安置的弩兵俑群一樣,反映了這是一支攻擊型的
部隊,其戰法必定是在戰鬥開始的瞬間萬箭齊發,迫使敵軍突然亂陣。後續的38
路大軍乘機源源衝擊,形成白刃格鬥,斬將擒敵的陣局。在大軍中間的特定位置上,
戰車上站有手握青銅寶劍的將軍予以指揮,從而形成一個方陣的主體佈局。
在俑群南北兩旁的武士俑,身披重鎧,手執勁弩,面向軍陣兩側呈出射狀,這
無疑是整個方陣中的“兩翼”。在俑群的後部。有三排銳士作橫隊排列,背隊大軍,
這便是方陣的“衛”。兩翼和衛的作用在於防止敵人攔路截擊或包抄後路,以保障
自己軍隊的戰鬥行動不受敵人的夾擊,從而達到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略目的。
站在軍事戰略的高度上認識,一號坑兵馬俑所組成的龐大方陣,提供給後人的便絕
不是一張固定而呆板的圖畫,從這個戰陣的組成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軍事戰略沿
革的脈絡。一號坑方陣的組成之本,在於以眾多的步兵簇擁戰車從而組成強大的決
鬥力。步兵手執矛、戟、鈹等具有強大殺傷力的長柄兵器用以決鬥刺殺敵軍主力。
車兵和弩兵則是用以射殺突出與明顯部位的敵軍,達到全殲敵人的目的。這個方陣
與春秋時期大排面的車陣不同的是,它充分發揮了步兵的戰鬥作用。戰車所佈之陣,
可顯示軍容,威懾對方,發揮集體作戰的威力。公元前656 年,齊楚會盟於召陵,
齊桓公排布諸侯之師組成方形車陣,清楚國使者乘車巡視並洋洋自得地稱道:“以
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可惜他以戰車為主體的方陣最終沒能
抵住秦國以步兵和戰車為主體的軍陣攻擊。它的道理在於戰車為主體的軍陣雖能顯
示龐大的氣勢,但在複雜的地形條件下便不能發揮龐大的威力。同時又由於戰車的
存在,束縛了士兵在不同情況下個體戰鬥力的發揮,更談不上隨機應變,充分利用
靈活作戰的戰術。故此,戰車為主體的方陣隨著戰爭的發展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也是自然的事情。
著名作家、軍事家阿里安在《亞歷山大遠征記》中,對古代希臘的方陣作了這
樣的解說:“方陣並不是像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只是一個僵化的隊形,它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