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方形也可是拉長的長方形。也就是形成擺好的陣勢。這種陣勢也可以隨戰機收縮,

以便突破敵陣。”阿里安的這種解釋,也同樣適於中國古代軍事家孫臏所言“方陣

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陣有後”的特點。“薄中厚方”,有的史學家解釋為“加強

兩旁的兵力,中間較弱”,這顯然與孫臏的“本必鴻、戰惟密”的列陣思想相矛盾。

按照考古學家張佔民先生的解釋,“薄中厚方”的“中”應指方陣的正面,“方”

似指方陣的縱深。“薄中厚方”的列陣理論應為正面要小,縱深要長,以此編成軍

陣,必然成長方形。

唯有這樣宏大而縱深的軍陣,才能充分顯示出攻擊或防守在戰爭中的優越性。

很明顯,一號坑軍陣無論從哪個角度透視,都難將其整體予以分割開來,和一

號坑不同的是,二號坑兵馬俑軍陣明顯地分離成四個不同形狀的軍陣佈局。第一個

空間是由334 件弩兵組成的方形集團,第二個空間為64 乘輕車組成的方形隊型,

第三個空間由19 乘重型戰車和百餘件隨車步兵組成的長方形勁壘,第四個空間則

是由6 乘戰車和124 件騎兵組成的力量。

彎兵和騎兵儘管在戰國末期特別是秦代已發展成相對獨立的兵種,但在戰場上

卻不能構成獨立的軍陣。儘管這時的弩兵已形成集中的兵團並排成相應的隊形,做

到了前後相次,射時前無立兵,隊無橫陣,張而復出,射而復入,更發更上,番次

輪迴的戰鬥效能,卻無法做到軍陣所要求的千變萬化,因戰局的不同而進退自如的

功能,因其行動緩慢。兵器殺傷效能單調,決定了在戰場上必須同其它兵種配合的

特點。與此相反,騎兵儘管行動迅速、機動靈活,可惜他們手中的兵器不是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