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不說美軍能不能打,僅僅是美國的國力,就足夠嚇人了。
大戰爆發前,美國就超過了帝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國,而且擁有相當於兩個西歐地區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超過英法之和,自然資源更是非常豐富,此外還擁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地緣優勢。
這些條件加在一起,為美國打下了成為世界大國、甚至是世界霸主的基礎。
可以說,只要美國的工業實力得到合理利用,協約國就能取勝。
更重要的是,歐洲經歷了兩年多的苦戰,對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來自英法的鉅額軍火訂單,幫助美國實現了工業轉型,使美國重工業的產能提高了一倍以上,各大企業都已經完成了參戰的必要準備。
美國要做的,只是武裝一支足夠強夾的軍隊。
事實上,這也是美國在參戰後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
即便在威爾遜宣佈參戰之後,美國民眾都沒有反應過來,甚至有很多美國民眾反對美國參戰。比如,幾乎所有德裔美國人都反對參戰。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國民眾對戰爭的思想準備嚴重不足。
這一點,在美軍中也得到了體現。
美國參戰的時候,美國陸軍的總兵力只有二十萬,而且裝備水準遠不如歐洲軍隊,甚至連奧斯曼帝國都比不上。
海軍方面還稍微好一點,只是把八艘戰列艦賣給英國後,美國海軍的總實力已經跌到第三位。
不可否認,能夠立即發揮作用的就是美國海軍了。
當然,英國最需要的也是美國海軍。
九月十五日,美國海軍就成立了“歐洲分艦隊”
只是,此時能夠左右戰局的,並不是美國海軍。
九月十八日,魯登道夫發起了代號“巴黎行動”的進攻戰役,在凡爾登與索姆河地區投入了二百四十個師。
事實上,這次進攻行動原本安排在十月初,等於提前了半個月。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德軍的最大問題。
要知道,在一場投入二百四十個師、動用三百多萬兵力的大規模會戰中,前期的準備工作直接決定了會戰的結果。提前半個月發動進攻,等於很多前期準備工作,特別是物資轉運與儲備工作都沒有到位。
由此,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即德軍的進攻後期乏力。
打到十月初,德軍已經在凡爾登地區向前推進了五十公里,在索姆河方向上也圍殲了近五十萬法軍。
問題是,德軍進攻乏力的問題已經顯現了出來。
十月四日,借回柏林向德皇說明海軍作戰計劃的機會,馮承乾找到了同樣回柏林述職的魯登道夫。
“你是說,現在就停下來?”
“元帥,你應該明白,繼續打下去,我們根本得不到什麼。”馮承乾稍微停頓一下,又說道“我明白,你不好親自提出來,因為在這個時候叫停,等於放棄了原定計劃,沒辦法向陛下交代。但是,我們更得明白一點,如果不在這個時候停下來,趁前線部隊還能調整的機會改變戰術,最終絕對不是向陛下交代那麼簡單,而是讓成千上萬、甚至是上百萬的帝國將士陷入絕境。”魯登道夫沒有開口,他現在已經是帝國陸軍元帥了。
“元帥,你得想明白,我們需要的是最後的勝利,需要的是儘快擊敗法國,而不是在擊敗法國之前,讓我們的將士去送死。”
魯登道夫長出口氣,說道:“你說得有道理,只是”
“如果你不方便,我可以替你向陛下提出來。”
“這……”
“當然,如累我們及時調整,在年底之前,依然有機會擊敗法國。”魯登道夫的眉頭跳了幾下,顯然馮承乾這句話說到了關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