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蔡京,還是一位新黨中堅骨幹和能吏。哲宗皇帝一天天長大,對高老太后的不滿和對父親的崇拜與日俱增,親政後,他重新重用新黨施行變法,紹聖初,蔡京也被召回了開封,任代理戶部尚書,而他的弟弟蔡卞則官拜左丞,蔡家兄弟一時又重新起勢。
蔡京廢新法是好手,助新法也是能手。回京代理戶部尚書後,新黨領袖章淳正愁如何恢復募役法而頭疼,蔡元長說這有何難,直接取熙寧成法施行,錯不了。在他的協助下,帝國很快又全面施行起募役法,一廢一復,手起刀落非常利索。
可惜趙煦雖有繼承父志將變法進行到底之心,卻天生命短,二十四歲沒留下子嗣就雙腳一踏去了黃泉,便宜了十八歲的兄弟端王趙佶。
上臺伊始的趙佶仍然不能做這個帝國的主,這次當家的是向太后,一樣是不喜歡折騰的女人。新黨又一次遭殃,蔡京當然不能例外,被罷官為端明龍圖學士,再一次趕出開封,知太原。隨後又再次被貶,知江寧。
蔡京做地方官做得嚴重審美疲勞,這一次他賴著呆在開封不走,很快被御史們告了一狀,地方父母官也做不成了,派他去看守餘杭的道觀洞霄宮(提舉洞霄宮)。
蔡京迎來了政治生涯的最低谷。
但無論被打壓得多深,作為新黨骨幹,只要新黨有復辟的一天,他蔡京就有出頭之日。
更何況現在的皇帝是他的超級粉絲,同為藝術家。
蔡京的東山再起離不開幾個人有意無意的幫忙。一個是童貫,徽宗登基伊始,令童貫到杭州一帶搜尋奇珍書畫,童貫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到了杭州自然想起找文化大師級人物蔡元長幫助。在蔡京的幫助下,童貫給皇帝找到了不少珍貴的古董書畫,蔡京附帶也把自己的一些字畫透過童貫帶到了趙佶面前,讓皇帝對蔡大師的好感與日俱增。
另兩位則是徽宗年間的兩大執宰曾布與韓忠彥。趙佶新政上臺之初,改國號“建中靖國”,意思很簡單,就是針對神哲兩朝新舊兩黨之爭猛於虎的政局,採取持平用中的國策。兩大執宰曾布、韓忠彥雖是新舊兩黨的代表,但都屬於溫和派,趙佶才上臺,不希望出亂子,只希望大家和平共處過幾天清靜日子。
可惜新舊黨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曾韓二人也很快水火不容,所以二人面對朝中吹捧蔡京之聲採取了默許的態度,他們都暗中希望蔡京進京,幫助自己鉗制對手。後來蔡京進京,韓忠彥親派其子到開封城外迎接,其子到城外才發現自己晚了,曾布早就遣子到城外二十里遠的長亭迎接蔡大人。
當然,最終決定權還是在趙佶那裡,持平用中的“基本國策”也已無法解決北宋末期黨爭的政治問題,更無法解決皇帝的財政問題。趙佶開始從兩黨兼用到支援新黨變法或許是必然性的選擇,“政事立而財用足,財用足而根本固”,銀子多了不壓身,誰當家不想荷包裡銀子鼓鼓的呢。
蔡京回來了,官拜尚書左丞(很快取代曾布為右僕射入相),開始了他二十餘年人生政治舞臺中最輝煌的篇章。
蔡京的所長在於他永遠明白自己上級領導(無論是王安石、司馬光、趙佶)需要的是什麼,並且高效率地貫徹落實領導意圖。他上臺後,帝國又開始新一輪的變法高潮,內容包括了官制、學校、科舉、禮法、地方制度等等。但重點在於經濟,用王安石的話來說叫理財(舊黨稱之為斂財),在茶法、鹽法、錢法、漕運、方田等方面均有涉及。
蔡京的變法在紙面上是卓有成效的,帝國的財政收入在他的任期內大幅度飆升。僅在鹽稅一塊,帝國一年的收入便達到了四千萬貫(這已經是唐帝國末年全國的稅收總額),所以蔡京實施的鹽法茶法,在元明朝長時期被統治者們借鑑施行,原因無他——太能斂財了。
二十年的時間裡,蔡京四次被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