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便宜嗎?這一下還給你一個開封之戰,讓你再來一次偷雞不成蝕把米!這開封我肖某攻定了!
肖天健在從盧象升哪兒出來之後,隨即便去了汝州城外匠作營視察,這裡的匠作營是隸屬於後勤部的一個新建的匠作營,工匠主要來源則是從陽城匠作營抽調過來的師傅,以及北方招募的工匠組成,是去年下半年新建立的一個匠作營,說白了就是兵工廠。
而河南中西部許多地方本來就是產煤的地方,加上晉南的鐵產量連年大幅增長,晉南本身已經消耗不了這麼大的鐵產量了,所以大批所產出的精鐵便開始透過黃河轉運到河南這邊,所以鐵已經不是制約刑天軍軍力發展的因素了。
再加上現在晉南不但產鐵,而且已經初步開始以新建的原始高爐,來進行鍊鋼,雖然產量很低,有時候質量也不算太高,但是也起碼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使得打造火銃的時候,已經部分應用上了新煉成的鋼材,如此一來使得刑天軍的火銃就更為犀利了一些。
但是汝州這裡的匠作營除了生產炮銃之外,還負責生產一種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刑天軍一直以來比較缺乏的甲冑,這次北征肖天健幾乎徵用了軍中絕大部分的甲冑,才將北征的兵將武裝了起來,而甲冑在眼下的戰爭之中,還是不可或缺的東西,於是也提醒了肖天健要加強這方面的建設。
其實肖天健並不是故意這些年來忽視盔甲的生產,主要還是因為能力有限,打造一件盔甲所需的鋼鐵比造一杆鐵銃需要的精鐵還要多,以前他需要大批的火銃,所以要將有限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在打造炮銃的事情上,所以雖然也生產甲冑,但是產量一直都比較低,所產的甲冑也多為舊式的甲冑。
但是去年在和官軍數戰之後,軍中一些老兵因為缺乏甲冑,倒在了敵軍的刀槍箭矢以及銃彈之下,損失一個老兵對於肖天健來說都很大,所以肖天健開始轉變了念頭,決定還是要大量投產盔甲,來武裝他的兵馬。
而這一次北征他見到韃子兵經過多年的積澱,靠著從明軍手中搶奪以及自己生產,軍中的盔甲裝備量很大,甚至遠超過了明軍對於甲冑的裝備,如果不是刑天軍統一調集了大批甲冑的話,刑天軍會落後他們更多,在冷熱兵器交替的時候,甲冑還是一種必須要有的裝備,這樣才能發揮出兵將更強的戰鬥力,同時也可以有效的提振軍中士氣,所以回來之後他更是嚴令各地匠作營擴大甲冑的生產規模。
而在於盔甲的選擇上,他則考慮了一番之後,決定不要什麼花樣,所產甲冑多注重實用性,以眼下明軍使用的各種鐵盔之中的八瓣盔為基礎,儘可能的簡化工藝,但是又要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打造出對人頭部保護面積更大一點的鐵盔,同時借鑑後世的鋼盔,裡面加上襯墊以及懸掛的布帶,使鐵盔更加實用一些。
至於身上的甲冑,他則更重視對於兵卒軀幹的保護,所以考慮之後,還是選擇了有些近似於西方的那種胸甲,一是可以有效的保護官兵的要害部位,另外一個也方便將士們四肢的活動,減弱了沉重的腿部和臂部的保護,有得必有失,如此一來既提高了甲冑的生產速度,也簡化了生產工藝和成本,還能有效的提高戰鬥力,於是近期汝州的匠作營已經開始按照他的指令,打造出了第一批百餘套刑天軍的統一甲冑。
肖天健這一次來汝州,除了來見盧象升當面看一下這個令他仰慕的民族英雄之外,同時還來這裡看一下這裡的新產甲冑。
當他進入匠作營之後,這裡的負責人他似乎認識,一問之下此人原來就是陽城雙峰寨匠作營之中楊昌壽的一個徒弟,以前見過他,此時楊昌壽雖然還在陽城匠作營,但是他的這些徒弟們則都開始逐漸的被調派到了各地新成立的匠作營之中充當起了大匠,如果按照後世來說的話,那就是總工程師了。
於是肖天健先是問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