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2部分

往自己所在的考場。

一張半新不舊的几案,一張掉光了漆的圓凳,這就是寇準的位置。不知平日裡,國子監的學生用了多長時間,現在被擺了出來。整間偏殿中,屬於開封本地的四百多名鎖廳貢生,分配到的座位都是一水兒的破舊。

在几案一角的貼了一張紙,上面有著寇準的姓名,同時還書有籍貫、年甲。就算是同名同姓,只要籍貫不同、歲數不同,就不會坐錯了位置。几案邊還有個小桶,裡面的清水是為了磨墨而準備的。

這等周密的準備,所表現出來的組織水準。是無數年來歷朝歷代科考中一步步積累下來的經驗。

不過寇準現在並沒有多餘的心力,去關注考試籌備工作。今科禮部試的考題,已經在國子監大門之前張榜而出。而其抄本,更被考官帶到了殿中,高高掛起在眾考生的眼前。

寇準掃了一眼經義的題目,果然難度不小。不過他事先已經有了心理準備,要從五千三百多人中挑選出三百人,如此高的淘汰率,試題的難度必然很高,這樣才能拉開名次距離,也讓考官易於評判高下。

從小桶中舀起一點清水磨好了墨,寇準張開剛剛發下來的草擬文字所用的紙張,開始向草稿紙上抄寫今次的考題。

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是可以由考生自己帶進來的,但文集、等書籍就不允許帶進考場。

進士科的考試長達一天一夜,但是大部分考生很少會快速交卷,基本上都是從凌晨一直考到點燈,這麼長的時間,中途當然可以吃飯。幾乎每一個考生都是帶著籃子,裝了筆墨紙硯和乾糧進來。但搜檢考生計程車兵,也並沒有掰著炊餅,看看裡面藏沒藏著小紙條。

當今科考內容是經義文章和策論各佔一半。完全是大宋建國初期由趙普和趙匡胤所定,比起原來的南唐、吳越、南漢以詩賦取士要務實合理得多。這樣的考試,只要沒有洩題,靠夾帶是做不了弊的。

寇準運筆如飛,筆跡工整的將題目全部抄寫了下來。二十五條經義出得雖然冷門,但對於寇準來說沒有太大的問題。而其中那道策論看過之後,也讓他放心了不少。

這會已經過了凌晨,算是初一了,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初一是很忙的,所以今天很可能就這一更,不過我會盡可能的爭取兩更。最後再次感謝‘威虎山老八’在除夕夜6666幣的慷慨大捧場。

第五百八十六章 何謂華夏

(非常感謝‘書友30935343’的慷慨捧場和月票支援。)

策論其實是兩種文體,策是策問,對某件政事給出一個可行的策略。而論,就是議論,對某事某人或某件史事加以評述。今次的考題並不是策,而是論。題目雖然讀著拗口,本質內容則很簡單——關於華夏正統和天下一統。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人們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