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頭昏、頭痛,會暫時失去工作能力。因此,不宜長時間地使用大腦。一般認為,小學生一次做功課或看書學習的連續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至1小時。
培養孩子學習的好習慣(6)
2。宜五官並用、手腦並用地參與學習。有人發現,學習同一內容,如果只用視覺,可接受20%,如果只用聽覺,可接受15%,如果視聽並用,可接受50%,這一發現說明,學習時使用多種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可明顯提高學習效率。
3。宜將不同的學習內容錯開進行。孩於在進行學習時,不同的學習內容,會在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形成興奮點。如學習算術,可在大腦皮層的某區域形成一個興奮點;學習英文在大腦皮層的另一區域形成一個興奮點。因此,倘若長時間學習同一內容,則必然會使大腦皮層某一區域的神經細胞負荷加重,如果能交錯學習不同的內容,可使大腦皮層不同區域的神經細胞輪流工作,獲得充分休息,以更好地學習。
4。宜充分利用“最佳用腦時間”。每個人每一天都有一個最佳的用腦時間”,有的孩子早晨腦子特別靈敏,記憶力最好,而有的孩子則晚上頭腦最清醒,學習效果最佳。家長應瞭解並充分利用孩子的“最佳用腦時間”,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
5。保持充分的睡眠。睡眠是大腦的主要休息方式,充分睡眠才能使人腦消除疲勞,保證大腦正常工作。因此,家長應安排好孩子的睡眠時間,應使孩子睡得足、睡得好,且不讓孩子開夜車,以免影響孩子的健康。
6。注意體育鍛煉和體力活動。體力活動可以促進腦細胞新陳代謝,消除大腦疲勞,尤其是體育鍛煉,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有助於孩子提高視力、聽力、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能忽視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更不要把學習同體育鍛鍊及體力勞動對立起來,以為鍛鍊身體和適當參加體力勞動是浪費時間,會影響學習,殊不知這恰恰是孩子科學用腦的重要方法之一。
7。宜飲食合理,營養充足。孩子在緊張地學習時,會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和氧氣,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大腦就會受到損害。合理的飲食,充足的營養,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保證大腦神經細胞的正常代謝的需要。因此,兒童宜進食適當的動、植物蛋白質,如肉類、禽類、海鮮、豆製品等,還要適當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維生素和果糖。
8。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大腦是耗氧最多的器官,充足的氧氣可以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因此,要注意空氣新鮮,經常開窗換氣。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光線的明暗會影響孩子的判斷能力,明亮的光線可使人清醒。
9。給孩子以空間和時間。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從“三點一線”中解放出來,儘可能多地接觸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表面看來,這樣做學習時間似乎少了,但實際上孩子學習的內容多了,智力發展快了,學習熱情高了,這一點常被許多家長誤解或忽視。
關於科學用腦的原則還可以舉出多種方法,但中心只有一個,就是必須按照人腦活動的規律辦事,不能違背用腦衛生。
樂於想像的習慣
當孩子根據神話或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去扮演騎士或英雄,或者模仿小鳥飛翔,父母千萬不要去阻止或嘲笑他們,因為這正是孩子想像力的表現。培養與發展想像力很重要,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科學發展、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幼兒期是想像力發展的重要時期。 。。
培養孩子學習的好習慣(7)
如果一個人在幼年的時候,想像力得不到發展,那麼他非但不能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