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母創造出一種“家庭思考環境”非常重要,其具體做法是:
1。父母應注意引導孩子對思考採取認真的態度。聰明的孩子可能懶於思考,因而他們對任何東西都會不加思考地發表看法,對此應引導他們認真思考。 。 想看書來
培養孩子學習的好習慣(5)
2。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越早越好,小孩子往往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要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
3。隨時給孩子出一些思考問題。無論是帶孩子上博物館,還是陪他們看書看電影,父母都可提一些問題,啟發孩子進行思考。
4。全家參與。家長在一起談論問題時,即使年齡很小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看法。
5。對問題要全面思考。教育孩子無論對什麼事物進行思考,都要考慮到它們的優缺點,是否有吸引力,有無參考價值等等。對事件則要考慮它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後果。
6。善於歸納,舉一反三。孩子在學校裡就是將一點一滴的知識聚集起來,把所學的知識歸納之後,要善於把普遍的規律應用到別的事物上。
科學用腦的習慣
腦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大腦在理論上的資訊儲存量,相當於藏書1000萬冊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倍,高達5億本。大腦的潛能,幾乎接近於無限。但是,到目前為止,人類普遍只開發了大腦的5%,仍有巨大的潛能尚未得到合理的開發。換一句話說,一個人的大腦只要沒有先天性的病理缺陷,就可以說他擁有可以成為天才的大腦,只要大腦的潛能得到超出一般的合理開發,他的能力就不會比愛因斯坦遜色。
但是,大腦潛能的開發,並非一蹴而就,如果“拔苗助長”,結果只能使孩子用腦過度,甚至發生悲劇。
丹麥歷史學家海內肯就是前車之鑑,他4歲就撰寫了《丹麥史》,此舉一度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正當人們津津樂道地談論他的聰明才智時,突然傳來由於大腦負擔過重導致4歲半的海內肯腦力衰竭,最終不幸夭折的噩耗。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列舉,許許多多的天才兒童,一夜之間名揚四海,不久就銷聲匿跡,或者傳出不幸的訊息。
作為家長,不必羨慕別人家出了個天才兒童,其實自己的孩子也擁有天才兒童一樣的大腦;而當一些天才兒童不幸夭折時,家長應該在培養自己孩子上借鑑經驗教訓,千萬不要造成兒童用腦疲勞,要讓孩子養成科學用腦的好習慣。
家長們應該認識到:開發大腦不等於掠奪式地使用大腦,“頭懸樑,錐刺股”並不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刀不磨不快,腦不用生鏽”也是一種錯誤的用腦觀念,不值得提倡。
腦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在腦疲勞的狀態下,人就會出現頭昏腦漲、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注意力分散、思維紊亂等心智活動難以正常發揮的惡性反應。同時,長期腦疲勞,還會出現失眠、恐怖、焦慮、健忘、抑鬱等症狀,有的甚至會危及生命。由此可見,腦疲勞不僅不能開發大腦,而且還會嚴重地影響到人的智力潛能的正常開發。過度的腦疲勞,還會導致心腦血管及精神疾病,嚴重地損害人的身心健康,這是廣大家長所不願看到的。
那麼怎樣的用腦方法才是科學合理的呢,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可是常找不到使自己孩子更為聰明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讓孩子養成科學用腦的習慣,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不宜長時間地使用大腦。心理學研究發現,健康兒童連續用腦30分鐘,血糖濃度在120毫克以上時,大腦反應快,記憶力強,連續用腦90分鐘,血糖降至80毫克,大腦的功能尚正常;連續用腦120分鐘,血糖降至60毫克,反應遲鈍,思維力較差;連續用腦210分鐘,血糖就會降至50毫克,這時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