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不惜破費大量金錢,於1986 年3 月,乾脆讓空軍少將克里斯·迪維率領空
軍本部、海軍陸戰隊組成的一個龐大的訓練觀察團,前來秦俑博物館參觀、考察。
如此之氣度,是當今世界任何其它國家所難以做到的。
當然,極度聰明的美國人是不會做賠本買賣的,所有在中國秦俑博物館考察所
造成的經濟消耗,都將在未來的戰爭中加倍地撈回。這個寶他們是押準了。
當我首次穿過披著皚皚白雪的黃土高坡,來到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採訪時,
海灣戰爭的炮火正在引起世界的極大關注。透過朦朧的硝煙,人們都在對這場幾十
年後仍將意義非常的世紀末之戰,作出各自的判斷和推測:伊拉克與美國,薩達姆
與布什,到底誰勝誰負?即使參觀的人們面對這支秦代的地下大軍,在觀賞之餘也
不時地議論著海灣戰爭的局勢。也許,置身於這彎弓執劍、駕車騎馬的兵馬俑前,
人們更能感受到戰爭的氣氛,更能想到海灣戰爭的現代化武器裝備,戰略戰術與古
代戰爭的相同與差異之處。在秦俑館採訪的日日夜夜,我在密切關注著海灣戰況的
同時,也在思考著縈繞在心中的一個問題:美國人不惜錢財對秦俑軍陣以及這部活
著的《孫子兵法》苦心孤詣地研究,所領悟的陣法與戰術精髓,能否在海灣戰爭中
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回答竟是肯定的。
自海灣危機爆發以後,中東地區出現了世界戰爭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軍事集結。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凌厲的軍事手段,首先採取了“以壓促變,不戰而屈人
之兵”的戰略思想,力圖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這個被稱為“沙漠盾牌”的軍事
行動持續了5 個月多而未達到預期目的。終於在1 月17 日凌晨格林威治時間零時
6 分,也就是聯合國限令伊拉克撤軍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