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警戒的目的。
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因為秦始皇陵內藏有大量珍奇異寶,為
了防盜,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一旦有盜墓者進入墓
穴,就會碰上連線弩弓板機的絆索,遭到猛烈的射擊。這一做法,被以後漢唐陵墓
所繼承,有些史書也詳盡地記載了這一事實。據《錄異記》載:唐僖宗末年,一個
盜墓賊被鳳翔府官差抓獲,當府曹李道審問時,盜墓賊說他“為盜三十年,咸陽之
北,歧山之東,陵城之外,古冢皆發”。但有一次,在掘一古冢時,“石門剛啟,
箭出如雨,射殺數人。……投石其中,每投,箭輒出。投十餘石,箭不復發,因列
炬而入。至開第二重門,有木人數十,張目運劍,又傷數人。復進,南壁有大漆棺,
懸以鐵索,其下金玉珠現堆積,眾懼,未即掠之,棺兩角忽颯颯風起,有沙迸撲人
面,須臾風甚,沙出如注,遂沒至膝,眾驚恐走。比出,門已塞矣。後人復為沙埋
死。”由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這個盜墓賊可謂是死裡逃生,無怪乎他對府曹李道
說:此次不被捉捕,也打算今生“誓不發冢”了。
撥開歷史的迷霧
關於秦始皇陵墓的規模、規格及地宮的形制,已經推測出來,人們在驚歎這座
恢宏龐大的陵墓之時,也不免對地宮內奇珍異寶的存與毀多了幾分擔心和猜測。千
百年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一直流傳著始皇陵被幾番盜掘的不詳之語,更有
牧羊兒火燒地宮棺槨的說法。現在,流傳中的盜墓者和那個牧羊的小孩已不能尋覓,
只有關於這些故事的歷史記載還殘存人間。透過這些略帶黴味的文字,我們似乎能
看到如果按史書記載看,秦始皇陵顯然是遭到了大規模的盜掘和破壞,而盜掘和破
壞者竟是在中國歷史上三個鼎鼎大名的人物,這便是西楚霸王項羽、五胡十六國時
期後趙國君石季龍(石虎)及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若再加上西漢末年農民軍在
盜掘中“銷槨取銅”和牧羊的小兒進入盜洞求羊而失火燒棺,算起來先後經歷了五
次大洗劫。從這五次大洗劫的記載來看,陵墓內的奇珍異寶早已蕩然無存了。那麼,
這些史料記載和民間流傳的故事,是否都是可信的?秦陵地宮真的被盜一空了嗎?
知名考古學家王學理在研究後指出:
從這些記載中不難看出,越是隨著記載時間的推延,敘說破壞的內容就不斷增
加,而且所敘各事又多有牴牾之處。最早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只說了”掘始皇冢,
私收其財物”的話,況且還是引用的劉邦和項羽在陣前對罵中的語句。不想過了一
百八十多年之後,在班固的《漢書》中,卻出現了“羊入其鑿”、“火燒其藏槨”
又“燔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其掘”的語句。又經四百多年,地理學家酈道元在班
固的基礎上大加發揮演義,直至出現了項羽對始皇陵大加盜掘焚燒和牧羊童火燒地
宮的具體細節。至於以後的史書作者,對始皇陵的毀與盜的問題上,更是百般演義,
直至把石虎、黃巢等人加了進去方才罷休。而袁枚在《始皇陵詠》一詩中,對史書
中提到的幾個人物不但未作半點懷疑,反而指名道姓,言之鑿鑿,並對始皇陵的遭
遇作出了“驪山之徒一火焚,犁耙牴杆來紛紛。珠襦玉匣取已盡,至今空臥牛羊群。”
的結論。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