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必須找到更多研究訓詁學的辦法,中華文字很早就有表音的趨勢,雖然一直保持是表意文字,但字形與語義之間的聯絡也是直接密切的,由此我們就找到了第二個研究古代文字的辦法,根據文字的語音推演字意,當然這還需要學習一些音韻學知識。”
“而雖然有了這兩個方法,但中華文字的意義十分豐富,一些詞我們即使知道了其文字,也不一定能推出其意思,比如‘凡’字,在古文中本是‘凡是’的意思,但在鐘鼎文中‘凡’又常常有盤子的意思,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當時‘凡’‘盤’二字讀音相近,若不加以比較而解出這個意思,看到鐘鼎文中寫將肉食裝在‘凡’裡,多少先生就要撓頭了。”
這例子在後世的訓詁學研究中是一個常例,可是在明代還十分新奇,許多人從沒聽過,聞言眾人都是哈哈大笑。
那學生也是連連點頭,好奇問道:“因聲求意和比較互證這兩種研究方法,不知是從哪本古書讀來?”
王文龍笑道:“大概是我先提出的罷。”
因聲求義是乾嘉學派的學者發展出來的訓詁方法,比較互證的研究辦法更是要到民國才提出,王文龍不把功勞歸在自己身上,這課根本沒法講了。
而眾人聞言都是驚訝,王文龍居然在跟大家講前人從未提出的訓古學研究方法,而且前人的研究方法只有一種,王文龍的新方法直接就有兩種。
“這兩種新的研究方法可以解決過去許多老問題,在場諸位若是有興趣,也可以在學完這些內容之後,試著將過去難解的訓詁問題用此二種方法嘗試解決。”
王文龍接著講道:“就比如《楚辭·涉江有:‘齊吳榜以擊汰。’一句。朱子《楚辭集註解釋此句說:‘吳,謂吳國。榜,櫂也。’以為吳榜是一種吳國的船隻。照這個說法,這句意思就是‘用吳國的吳榜船去擊水’。然而在宋以前從沒見人寫過有什麼船叫‘吳榜’的,‘榜’字在先秦也沒見做過船的意思,這名字來源實在奇怪。”
“然而若根據音韻來分析,唐代李舟《切韻中寫:“榜”讀“北孟切”意思是:使船隻前進。宋代陳彭年《廣韻記載‘鋘’、‘鏵’同音而通用是一種犁頭,也衍生為插下犁頭的意思,古人又常把插下某物的動作叫‘鏵’,且‘吳’‘鋘’又常通用。所以‘吳榜’的意思生硬的解釋為一種船實在奇怪,但解釋成:插下船槳,使船隻前進。這句話就通順了。”
“若是不從查《切韻《廣韻並從聲音方面去研究字義,‘吳榜’這個詞是解不通的……”
為什麼考據古書要研究訓詁學?因為好多古書上的詞不透過訓詁根本解釋不清楚,古書內容解釋不通,古文的解釋權就會被大人物所掌握。
就像朱熹這樣的大學者,看到《楚辭上一個不知意思的詞語就直接給人胡扯,而且因為朱熹的影響力太大,直接導致許多後人都跟著他錯下去。
“吳榜”這個詞被朱熹解釋成“吳地的船隻”之後,真的有不少人附庸風雅,宋元明一來真有些人在文章之中把吳地船隻叫做“吳榜”以之顯示自己的博學,甚至後世古漢語詞典裡“榜”也加入了船隻的意思,直到訓古學研究到達一定水平後才發現這就完全是鬧了大笑話。
王文龍知道隨著訓詁學的研究發展,人們會慢慢意識到的大學者,犯的這樣錯誤還不只一兩處。
甚至整個理學對於古文的解釋,好多地方都是瞎胡扯……
而王文龍一段講完,在場許多人卻都驚得呆愣:朱子還會犯錯?還是這麼不嚴謹的錯誤。
有人當即驚道:“這如何可能?”
“建陽先生怕不是說笑吧?”
“這可開不得玩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