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地認識到人際交往中彼此付出的對等問題。要保持利益的互惠,要注意下面幾點:

1。 平等相待每個人。

我們身邊的每個人,無論職務高低、知識多寡、貧富差距、身體強弱、年齡長幼,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絕不能抬高自己而輕視他人,或是憑著自己有一些優勢而拒人於千里之外。另外,在人際交往中,對於所有的人,我們都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個性習慣、情感愛好和隱私等。

2。 儘量幫助他人。

在學校的道德教育課上,老師經常強調“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其實,如果功利一點地去看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為了自己而幫助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如果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沒有伸出援助之手,那麼當你深陷困境的時候,你也就沒有資格向別人求助。所以,年輕人應該知道,幫助他人不僅僅是一種美德。

3。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既然交際是利益的相互交換,如果你要受人歡迎,吸引他人的話,那麼就需要增加你“被利用”的價值。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那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對自己來說,不值

得的,或是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者終止。

17。不要強加自己的觀點——投射效應

你喜歡吃什麼,便以為你的朋友也喜歡吃什麼;你喜歡穿什麼衣服,便認為你的朋友也應該喜歡穿這樣的衣服;你自己是個思想狹隘的人,便以為你的朋友也不大度;你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便認為所有人都是好人;你害怕失去,便以為所有人都不能放下……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簡而言之就是,你總喜歡以自己的認知標準去衡量他人。這種認知傾向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投射效應。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揹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揹著牌子在大學裡走動,並且,他們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子的大學生們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願意背。這個結果表明,這些大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去了。 。 想看書來

20幾歲要懂的7個社交心理技巧(6)

我們經常會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而把他人的特性硬納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歡某一事物,所以跟他人談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這件事,也不管別人是不是感興趣、能不能聽進去。

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和行為不理解。你覺得某個人的想法“大膽而不可思議”的時候,其實是因為你自己不敢去冒險;你覺得某個人的生活不應該那麼“忙碌”,是因為你自己過慣了清閒的生活;你感到某個人不應該那麼“固執”,是因為你自己太容易妥協……

其實,當你說別人“不可理喻”的時候,是因為你自己不可理喻。

聯合國的一位親善大使有一次去非洲某個國家考察。回來後他宣稱,那裡的人是全世界最差的人,因為海關人員總是板著僵硬的臉,計程車司機態度蠻橫,餐廳侍者傲慢無禮,市民極不耐煩而又滿懷敵意……

後來,這位親善大使偶爾看到這樣一句話:“世界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看後他恍然大悟,他眼中的這個國家,原來就是潛藏在心中的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