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太大的影響,此時中國的勢力範圍內的人口已經突破了6億。
世界人口才17億而已。
中國一旦參戰,那麼同盟國的人口將對協約國形成壓倒性優勢。而且事實證明中國的陸軍並非是那些二三流陸軍可比的。
中國陸軍絕對也能擠進世界一流陸軍的行列,起碼不會比美國差。
到時候整個亞歐大陸都可能被同盟國瓜分掉,非洲大陸在之後也將無可避免。(未完待續)
正文 第201章:更大的中國利益
想到中國參戰的後果就讓協約國和歐美財團恐懼,昔日那個落後的國家此時已經發展成工業大國了。
現在羅斯柴爾德財團連腸子都黴青了,悔不當初借給了華東集團十億英鎊的貸款。
當初願意借錢給華東集團,是因為看到了華東集團已經具備了一定先進工業技術,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搞不下去了。
同時當時的歐洲國家都不認為中國的工業能夠發展起來,因為他們不覺得中國人有發展工業的頭腦。
昔日滿清搞了那麼多年的洋務運動,砸了大把銀子下去,結果建成了一些仿製能力很強的工廠,西方人剛出來的東西滿清時期的工廠很多都能仿製。
但那又能成就什麼氣候?
結果還不是迅速衰敗!
原本貸款給華東集團就是以為華東集團會和滿清時期的洋務運動一樣,結果江渝根本不玩那套路線了。
工業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技術、資金、人才。
技術方面因為這個時代的工業還比較低階,總體上比較簡單,因此江渝當初只是投入不是很多的財力,加上有他提供的研究路線,就攻克了很多先進技術。
在技術上江渝的軍閥寡頭財團是完全不缺乏的,此時的各種研究所裡儲備的先進技術是越來越多,在技術上中國是在逐步的西方人拉開距離,那是中國領先的距離。
特別是大量研究所成立後,已經造就了《孫子兵法》當中所說的‘勢’,一旦成勢便難以遏制了。
而在資金方面,中國工業正是靠這些先進技術賺到了大把的錢,而且是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賺到了錢,因為中國能生產的東西,別的國家不能生產。加上發展初期的人口紅利很高,中國工業憑藉著先進技術,完成了初期的資金積累。
加上瘋狂的從歐美國家借貸了十幾億英鎊的資金,在資金上解決了問題。
人才方面則在戰前聘請了很多外國技工,同時透過自己努力培養,以及早些年就開始向德國派遣技工學徒,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資金更加不是問題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先進技術越來越多,也不是問題。
唯一的問題就是人才方面。
但隨著和同盟國打通貿易通道,中國從德國那裡得到了大量工業人才。在吞併了日本之後,日本工業人才也為中國所用。
加上中國四億多人口的龐大勞動力,鑄就了這個國家的快速發展。
15年的中國工業還受鋼鐵產量的制約,先進技術沒辦法快速推廣,那時的中國還不叫成勢。
而到了17年,很多問題都開始迎刃而解,此時的中國已經開始初步成勢。
成勢之後就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慣性力量,就難以遏制了。
在1915年,中國拿參戰威脅協約國,雖然有不小的威力,但卻不是太大。但到了1917年,已經讓協約國有一種心驚膽顫的感覺了。
羅斯柴爾德財團甚至都感覺他們玩過火了。
但是誰又能預料掉中國會有如此強悍的技術研發能力呢!不僅在軍事技術上屢屢領先,而且在高階商品方面也領先了,生產技術更是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