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比西方國家要先進。
同時也因為是在擁有了先進技術後建設起來的工業,不用考慮什麼工業裝置升級的問題。
龐大的動員能力,加上中國那越來越龐大的工業規模,戰爭潛力到底有多強,想想就讓人感覺恐怖。
中國現在幾乎是明目張膽的援助同盟國,但協約國又能拿中國有什麼辦法?
撕破臉那是肯定不行的,撕破臉只會把中國往同盟國陣營裡推,如此一來協約國就是在找屎。
不過協約國也開始意識到,此時的中國並無意倒向同盟國,給同盟國提供援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
中國外交部已經隱晦的向協約國提出,中國正在削減軍工業規模,但是軍工業一時半會是削減不下來的,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沒人要,只要低價支援給同盟國了。
可是讓英法向中國進口軍火……抱歉!沒錢了。
英法已經榨不出多少錢財了,因為錢都被各財團賺走了,羅斯柴爾德財團賺走了,美國財團賺走了,中**閥寡頭財團賺走了。
現在也就剩下美國有錢了,俄國沙皇倒是也有不少錢。
不過沙皇退位了!
新上臺的資本政府並未沒收那些黃金。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向中國妥協的話,只能讓美國向中國採購軍用物資了,否則的話這些物資就會跑到同盟國那裡的。
無奈的羅斯柴爾德財團和美國財團,只能讓美國政府拿出些錢採購中國生產的軍用物資,以減少中國對同盟國的援助。
對於財團來說,控制一個王國遠比控制一個美國更加容易。
但是要說徹底的控制一個國家,反倒是財團對美國的控制能力更強一些。因為美國沒有什麼民族資本,而英國、法國都是有部分民族資本的,德國的民族資本就更加強大了。
國家有國家的意志,財團的意志不代表英國、德國的意志。但是,財團的意志絕對代表了美國政府的意志。
就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英國的交鋒,實際上就是英國的國家主義在與羅斯柴爾德財團之間的爭鬥。
羅斯柴爾德財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賺到了最多的錢,儘管表面上看上去是美國賺了大把的錢,但這錢只不過是羅斯柴爾德財團的左手換右手的把戲。
所以一戰過後英國的衰弱是必然的,因為財富已經被羅斯柴爾德財團轉移到了美國,羅斯柴爾德財團在一戰過後依舊強大,美國財團依舊只能臣服於他們的腳下。
美國和英國有一個奇怪的關係,那就是英國政府有一個定律,那就是永遠不要與美國為敵。
這個定律,實際上就是財團制定的。
正因為美國的國家意志薄弱,所以財團要讓美國政府在中國加大采購,美國總統威爾遜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於是在美國低聲下氣的對《排華法案》道歉,並私底下賠償了中國五億美元之後,不得不再拿出十億美元的鉅款從中國購買作戰物資。
然而十億美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並不算什麼,不過是兩億多英鎊而已,並不能改變什麼。
……
北大西洋!
幾艘中國補給船詭異的出現在了這片海域。
昔日航運頻繁的北大西洋此時看起來十分冷清,補給船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兩天,都沒有碰上什麼船隻。
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已經讓協約國的海上運輸基本處於癱瘓狀態,只有一些船隊在護航艦隊的保護下才能壯著膽子在大西洋上航行。
協約國的大部分物資進口還是靠中國。
只見補給船行駛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