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中有記載,玄宗天寶二十一年,關中旱災,穀物湧貴,玄宗則以裴耀卿為黃門侍郎,同中書下平章事,充江淮,河南轉運都使,全力運送各地糧食入京,三年時間內一共運了七百萬石糧食入關中。當時河南,江淮兩道所轄極大,關中的旱災規模極大,以至於玄宗不得不前往洛陽,逐糧而行以減輕關中的負擔,可是像這種情況下,也就在三年時間運送了七百萬石,而按駱知祥所言,兩浙區區十三州就竟然有六百萬石的秋稅,按照一名士兵一天三升,如果不考慮其他消耗的話,這就是十萬大軍近六年的軍糧,夏稅,鹽稅,商稅等其他收入還不算,這對於他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字,也怪不得呂方忘形了。
駱知祥此時自然不敢喊疼,只得強忍住笑道:“還好不礙事,的確是六百萬石,可那是在進行開發完畢後的事情,現在的數字連五分之一都不到,當然夏稅也其他稅收也會隨著田畝和人口的增長隨之增長,但是這一切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此時的呂方已經完全被駱知祥方才放的那個大衛星給衝昏了,有這麼多的剩餘糧食,他可以養活多少工匠和士兵,完全可以大鍊鋼鐵,爬科技樹,一統全國也不是夢想了,以至於連駱知祥話語裡那個“開發完畢之後的事情”這個伏筆也沒有聽見。便急著催促道:“那好,駱先生,你快說說該如何進行開發?”
駱知祥見呂方已經完全被自己的計劃勾引入港,便從指著几案上的地圖細心講解起來。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發源地是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和黃土高原地區,到了唐末時對江南地區這種溼潤地帶農業開發技術積累已經基本完成,大體上來說,主要是分為兩種:分別是主要適應於沿海區域的海塘鹽田系統和適應於中下游低地的紆田系統。沿海地區由於靠近海邊,會因為海潮的存在而導致田地鹽鹼化,為應對這種情況,中唐以後在以鹽田開發為目標的江淮巡院的主持下,修建了大量的海塘,漕河,溝渠等水利設施,在擴充套件海塘內側鹽田的同時,對以內的河川系統進行疏浚,整修,加固,在海塘的重要部位設定水門以便放水。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區修建護岸,設定堤防,和海塘一樣設定水門,利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區提供的淡水,沖洗海潮倒灌帶來的鹽分和死水,使之縱橫貫通,迴圈交流,最終構築成經海塘向大海排水的水利工程,逐漸使鹽鹼化的土地變為可以耕種的良田。這一技術,早在東漢時期,便在越州修建鑑湖使用過,經過幾個世紀的逐漸改良,已經逐漸被江南百姓熟練掌握了。而對於杭嘉湖平原上大量的沼澤地,則應該採用圩田。首先在沼澤地的高地選擇定居地,然後選定附近的自然河道用作交通和排水供水的乾渠,在乾渠只見則挖掘互相連通,供排灌之用的支渠,然後將一塊一塊的沼澤用堤壩圍起來,逐漸排幹其中的水,將其排入入溝渠中,使之成為可供耕作的田畝。
聽到這裡,呂方已經有些明白了,這不就是後世臭名昭著的圍湖造田嗎?感情唐末時候就有了,便沉聲問道:“這些水利工程耗費不少吧?”
為王前驅 第405章 種田(2)
第405章 種田(2)
“這個!”駱知祥臉上露出難色,他也知道此時便是緊要關頭,沉聲道:“主公,花費雖巨,可此乃一世之勞,收益百代,何況還可以採用以工代賑的辦法,支付工費,往主公明斷。”
呂方點了點頭,可臉上還滿是猶疑之色,方才駱知祥所說的幾種水利設施的修建,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雖然冬季農閒之時,自己可以透過動員農業剩餘勞動力來搞建設,可是在古代中國,像修水利建長城這樣的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對於統治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因為這必然帶來大量的徭役負擔,而大量脫離戶籍控制青壯年勞動力集中在一起進行劇烈的體力勞動,以當時的政府糟糕的組織能力和技術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