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這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問題。
在進行第一次改造的時候,就有人提出,應該適當的增強垂直方向的防禦,即提高主裝甲帶的厚度。可惜的是,當時有兩個問題,讓這個提議被束之高閣。一是改造經費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二是在增強了水平防護、即提高了水平裝甲的厚度後,戰艦的重心已經偏高,如果繼續加強主裝甲帶,那麼戰艦的穩定性就會嚴重惡化,影響到其他作戰效能。
隨後的兩次改造,也有過類似的提議,但是都被否決了。
當然,也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即中國海軍高層並不認為,在未來的海戰中戰列艦還能充當主力。即便是效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快速戰列艦,在未來的海戰中也只能充當航母的貼身保鏢,那種用艦炮相互轟擊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如此一來,戰列艦需要加強的只有水平防護與水下防護。
其實,很多人忽視了另外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
這就是,中國海軍的五艘戰列艦,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老艦,即便其初始設計較為先進,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改造空間,為後來更換先進動力系統、轉變為快速戰列艦打下了基礎。問題是,這五艘戰艦的艦齡都在二十年以,艦體結構早已老化,即便還能使用二十年,也經不起大手術了。
說白了,中國海軍也沒有打算在這五艘戰列艦身花多少錢。
如果全面增強防禦,即便不考慮航速受到的影響,改造費用也十分驚人,甚至比建造一艘大型巡洋艦都要貴得多。顯然,在僅考慮為艦隊航母護航的情況下,中國海軍肯定情願花同樣的錢去建造大型巡洋艦。
戰鬥是從相距二十三公里的地方開始的。
最初的幾分鐘內,第32艦隊根本沒有開火還擊。
雖然理論,在這個距離,三艘“科羅拉多”級與三艘“新墨西哥”級都能威脅到中國海軍的五艘戰列艦,但是米切爾非常清楚,炮擊命中率絕對不會高到哪裡去,特別是在中國戰艦保持較高航速的情況下。
說白了,就算開火還擊,也沒有多大意義。
直到接近凌晨兩點的時候,米切爾才命令開火還擊。
其實,這個時候,交戰距離依然是二十三公里,即便縮短了幾百米,對炮戰的影響也不是很大。
要知道,在這麼遠的距離,彈著點的偏差就有好幾百米。
當時,方誌盛沒有繼續向美軍逼近,而是在開火之後,就把航向調到了二百二十度,即於第32艦隊平行航行。
顯然,方誌盛想要保持這個交戰距離。
在以往的訓練中,戰列艦編隊在這個距離,對固定目標的命中率超過了百分之三,對活動目標的命中率也在百分之二左右。
當然,那只是訓練時的水準。
實戰中,自然會有所降低,但是在敵艦的干擾不太大的情況下,也不會降低多少。
在方誌盛看來,能有百分之一的命中率就很不錯了。
由此可見,方誌盛的目的不是幹掉第32艦隊,而是與敵人拖時間,等到天亮後由航空兵來結束戰鬥。
必須承認,這個想法並沒有錯。
在傳統型海軍將領中,保守派佔了絕大多數,即在海戰中,儲存自己的實力往往要比擊敗敵人更加重要。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擊敗敵人會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是兩敗俱傷,那麼大多數傳統型的海軍將領都會選擇退卻,或者與敵人保持不接觸的狀態,儘量避免打這種沒有好處的海戰。
方誌盛就是一名典型的傳統型海軍將領。
此外,方誌盛的做法,也與中國海軍的特色有關。
從一開始,中國海軍就沒有把主力艦當成“主力艦”,而是走了一條沒有人嘗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