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1部分

航空炸彈。這種小炸彈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來擾亂敵人的防空火力,只是在實戰中,很少有飛行員會選擇增加一百公斤、甚至是兩百公斤的起飛重量。只有在攻擊地面目標的時候,這種小炸彈才能派上用場。

顯然,“鸕鷀”算不上優秀,只是比“雪雕”好得多。

!@#

第一百五十一章 箭已離弦

最後出發的,依然是起飛重量最大,也最笨重的魚雷攻擊機。

在“唐太宗”級服役之前,這種起飛順序就沒有改變過。主要是,沒有彈射器,艦載機只能滑行升空,也就得讓最笨重的、滑行距離最遠的戰機留在最後面,讓滑行距離短一些的戰機首先升空。

此時,中國海軍的主力魚雷攻擊機也換成了同樣由沈飛研製的“塘鵝”式。

顯然,這也是一個非常醜陋的名字,只不過非常貼切。

最初的時候,中國海軍提出在共同的框架下研製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以降低研製經費,並且增強規模生產效應。這種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海軍的經費相對有限,還得重點建造戰艦,能夠用於海軍航空兵的經費就更加有限了。此外,海軍的艦載航空兵規模非常小,就算有六艘艦隊航母,各種艦載機的需求量也只有兩百到三百架,也就很難在生產中發揮出規模效應。

問題是,這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至少以一九四零年代的技術水平,根本不可能在相似的氣動結構下,開發出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

要到大戰末期,才能具備必須的技術基礎。

結果就是,海軍最終向現實低頭,讓沈飛單獨開發魚雷攻擊機。

與“翠鳥”相比,“塘鵝”大得多,正常起飛重量達到了四點二噸,最大起飛重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四點六噸。

可以說,這已經是在不借助彈射器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極限起飛重量了。

如此巨大的起飛重量,與海軍的戰術與xìng能要求有很大的關係。

事實上,在最初的時候,海軍並沒有對魚雷攻擊機的xìng能提出太高的要求,而是在戰爭爆發之後,海軍更改了xìng能指標。

主要就是,與日本海軍的戰鬥,暴lù出了魚雷攻擊機的不足。

最大的問題就是,魚雷攻擊機的作戰環境極為惡劣,得在敵艦多層防空火力的攔截下發起攻擊。

實戰也已證明,魚雷攻擊機的戰損率遠高於俯衝轟炸機。

更要命的是,“翠鳥”在設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因此在戰鬥中的損失極為慘重。在第一次硫黃島海戰中,“翠鳥”的戰損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四,幾乎每一次出擊都意味著有去無回。

受此影響,海軍大幅度提高了魚雷攻擊機的防護水準。

雖然海軍的要求並不變態,即機身關鍵部位必須能夠擋住零點五英寸強大,次要部位也要能夠經受住七點六二毫米口徑槍彈、以及炮彈破片的直接攻擊,只有飛行員座艙的裝甲盒必須能夠擋住二十毫米高射炮的炮彈。但是即便如此,也意味著需要在戰機上安裝數百公斤的裝甲。

事實上,僅僅是裝甲,就讓“塘鵝”增重了近六百公斤。

除此之外,海軍還提高了魚雷攻擊機的作戰半徑,即要求在正常起飛重量,也就是執行魚雷攻擊任務的時候得超過六百公里,最好能達到七百五十公里,而在最大起飛重量,即執行水平轟炸任務的時候,要達到五百公里,最好能達到六百公里,且兩種情況下都得保有十五分鐘的餘油。

所幸的是,海軍對速度指標的要求並不高,甚至降低了速度要求。

這也與實戰有關。

在與日本海軍的戰鬥中,中國海軍就發現,不管是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