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0部分

比較簡單,即擴大艦載戰鬥機的防空區域,讓戰鬥機擔任部分偵察機的任務,在確定了周圍海域沒有敵艦之後,再啟動雷達。如此一來,雷達發出的電磁波就不大可能被敵艦截獲。

問題是,美軍並沒總結出這樣的戰術。

美軍採取的辦法是首先出動偵察機,在搜尋了周圍海域之後,再讓雷達開機,而不是擴大防空戰鬥機的巡邏區域。

當然,這也與美軍的編制有關。

防空區域面積與戰鬥機的巡邏半徑的二次方成正比,戰鬥機的巡邏半徑擴大一倍,防空區域面積就要擴大四倍,因此在保持防空戰鬥機部署密度不變的情況下,就需要把防空戰鬥機的數量提高三倍。即便只考慮外圍攔截,即防空戰鬥機只對來襲機群進行截擊,那麼防空線的長度也要增加一倍。在敵情不明,特別是不清楚敵艦隊所在方位的情況下,就得把防空戰鬥機的數量增加一倍。

美軍的航母大隊只有兩艘航母,總共也就只有四十八架戰鬥機。

即便不考慮為攻擊機群提供掩護,一次也最多隻能出動二十四架戰鬥機,並且讓所有戰鬥機分兩個批次輪換升空巡邏。如果二十四架戰鬥機都以四機編隊活動,每個編隊也就只能警戒在六十度的扇形區域內活動。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飛行員最多能看到二十公里外的敵機,如果天氣不夠良好,可視範圍還將降低。由此就可以大致計算出,在只出動二十四架防空戰鬥機的情況下,防空戰鬥機的巡邏半徑不會超過四十公里。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一般為五十公里。

也就是說,防空戰鬥機的數量,直接決定了防空區域的半徑。

中國海軍的三航母戰鬥群裡,至少有七十二架戰鬥機,最多能達到一百四十四架,因此一次能出動三十六架以上的戰鬥機執行防空巡邏任務。在同樣採用四機編隊的情況下,能把防空半徑擴大到五十公里以上。配合其他行之有效的防空戰術,則能近一步把防空半徑擴大到一百公里。

當時,最簡單的戰術,就是讓防空戰鬥機與防空戰艦相互配合。

在西南太平洋艦隊裡,總共有兩支航母戰鬥群,每支轄三艘艦隊航母,配備有六艘大型巡洋艦或者防空巡洋艦,六艘輕巡洋艦與八艘驅逐艦。在作戰用途上,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主要為艦隊航母提供近距離防空掩護,並且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指揮防空作戰,配備了功率較大的對空搜尋與警戒雷達。驅逐艦的用途之有一個,即反潛。輕巡洋艦在艦隊裡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即在防空作戰中可以協助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在反潛作戰中則能支援驅逐艦。更重要的是,輕巡洋艦上也配備了對空搜尋雷達,因此具備較強的對空警戒與搜尋能力。

在戰鬥狀態下,輕巡洋艦一般位於艦隊外圍。

也就是說,輕巡洋艦擔當了防空警戒艦的角色,是艦隊對空探測的主要力量。

如此一來,輕巡洋艦就能與防空戰鬥機配合,減輕防空戰鬥機的巡邏壓力,並且可以針對性的加強某個方向上的防空警戒力度。

在輕巡洋艦的配合下,三十架左右的防空戰鬥機就能把防空半徑延長到一百公里以上。

到大戰後期,隨著對空搜尋與警戒雷達的效能得到提升,在不增加防空戰鬥機的情況下能把防空警戒範圍提高到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問題是,一九四一年時,美軍根本就沒有類似的防空戰術。

因為要首先安排偵察機出發,所以防空戰鬥機升空的時間較晚。更重要的是,擔任防空警戒任務的戰艦並沒有啟動雷達。

當時,美軍戰艦上的瞭望員看到的,確實是一架中國艦隊的偵察機。

只是,這架偵察機在雲層上方,在飛過雲層間隙的時候,被戰艦上的瞭望員看到,隨即就發生了後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