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的“伊倫娜”號二等巡洋艦。
這艘戰艦去年才建成,今年年初服役,算得上是帝國海軍拿得出手的戰艦了。
只是皇室活動,用不著動用大型戰艦。
日落後,“勃蘭登堡”號跟隨“伊倫娜”號,緩緩駛出了港灣。
威廉港面朝北海,去朴茨茅斯港的航程不到一千海里,兩天後就將到達。
因為隨行的有英國駐帝國大使,所以腓特烈三世安排了晚宴,也算是對這次外交訪問進行鋪墊。
馮承乾沒去參加宴會,而是留在艙室裡閱讀威廉皇儲提供的檔案。
誰也無法阻擋帝國在經濟上崛起,因此與老牌帝國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肯定會引發新老帝國之間的全面戰爭。
難道沒有認識到會有這樣的結局?
答案是否定的,不但有人認識到,而且早就認識到。
不是別人,正是帝國宰相俾斯麥。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對俾斯麥的評價是七分功、三分過。在後世看來,俾斯麥最大的過錯是過分相信英國,妄圖在與英國結盟、以及實現帝國的海外利益之間,製造一種根本不可能的平衡,從而藉助英國的幫助制衡歐陸強國,確保帝國的國家安全,同時獲取殖民地與海外市場。
普法戰爭之後,俾斯麥推行的所有外交政策,都圍繞這個核心展開。
問題是,英國靠得住嗎?
老謀深算的俾斯麥不可能不知道,英國與帝國的矛盾不可調和,也就不可能把希望完全寄託在英國身上。
遲早有一天,帝國會成為英國的勁敵。
俾斯麥不是沒有準備,而是早就做了準備,只是沒有多少人看得出來而已。
比如,在外交上,俾斯麥充分利用俄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野心,聯合英、意、奧共同制衡俄國。又比如,在經濟上,透過貿易保護政策、勞工法案、開闢海外市場等手段,大力促進本國資本發展。
普法戰爭之後,俾斯麥推行的政策,無一不是為了使帝國發展壯大。
馮承乾不得不承認,他之前誤解了俾斯麥。
做為帝國宰相,俾斯麥比任何人都清楚,只要帝國順利發展,遲早有一天會挑戰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要麼取而代之、要麼一敗塗地,沒有第三種選擇。做為新興強國,德意志第二帝國急切需要一段和平發展時期。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就是在為帝國爭取必不可少的休養機會。
十多年下來,帝國早已煥然一新。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再過十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將超越英國,成為歐洲地區頭號經濟強國。
問題是,俾斯麥預料到的,其他政治家也能想到。
日益強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對很多國家構成了威脅。
感受最為明顯的,自然是法國與俄國。
德俄矛盾起於十年前,首先是俄國為了保護本國工業,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提高進口工業產品關稅,致使帝國工業資本大受影響。隨即俾斯麥以牙還牙,出臺了針對俄國的農業產品關稅政策。
這場貿易戰,直接導致俄國倒向法國。
馮承乾不得不承認,在他來到這個時代之前,經濟上的衝突已經導致德俄決裂,法俄結盟已經無法避免。
當然,經濟只是一方面。
受克里米亞戰爭與巴爾幹局勢影響,沙皇決定修建從歐洲地區橫貫西伯利亞、到達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該計劃得到俄國軍方與資本家全力支援,他們希望透過這條鐵路加快軍隊的調動速度,加速開拓亞洲的商品市場,刺激俄國的冶金業、採煤業與機械加工業。
最初,沙皇希望從德國獲得援助。
雖然當時德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