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7部分

時候歸隊,也只需要向西南太平洋戰區增派一艘、最多兩艘艦隊航母,因此另外的艦隊航母可以用來開闢印度洋戰場。

可以說,在兵力上,中國海軍是相當充足的。

別說出動兩艘艦隊航母,即便是安排三艘也沒有多大問題。這樣一來,在一九四二年之內,即便美國海軍也向印度洋派遣艦隊,而且動用全部艦隊航母,也不見得能夠擊敗中國海軍。

奪取制海權。基本上不會太大的問題。

關鍵,在於如何獲得足夠多的運輸船隻。

事實上,欠缺運輸船隻,一直是中國海軍的大難題,而且直到大戰結束,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xìng解決。

主要就是。中國並不是一個依靠海運立國的國家。

前面已經提到。中國是一個大陸型國家,本土就有足夠多的資源,而且幾乎所有戰略資源都能做到自給自足,對海運的依存度非常低。即便海運航線全被封死,中國的戰爭實力也不會出現明顯下降。

此外。在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根本算不上強大,或者說沒有強大到可以蔑視一切敵人的地步。要知道,當時日本海軍的實力就超過了中國海軍,而在太平洋對岸,還有更加強大的美國海軍。

由此,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

這就是,在大戰爆發前,中國的經濟建設、特別是涉及到戰爭的工業佈局、資源生產等等,都以面向國內為主,即做好了在戰爭期間遭到封鎖,無法獲取外來資源、只能依靠國內資源的準備工作。

結果就是,中國並不重視海運。

大戰爆發的時候,懸掛中國國旗、排水量在五千噸以上的大型運輸船隻總共還不到一千艘。

這是個什麼概念?

如果以運輸船的載重噸為標準,中國的海運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在美國、英國、日本與荷蘭之後。

問題是,大戰爆發後,中國當局也同樣不太重視海運。

當然,不是中國當局沒有認識到海運的重要xìng。事實上,在擊敗日本海軍,進攻日本本土的時候,中國當局就認識到了海運的重要xìng,而且知道戰前對海運的忽視,已經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只是,中國沒有能力建造太多的運輸船隻。

主要就是,戰爭期間,首先得保證建造出足夠多的戰艦,即首先得滿足海軍對作戰艦艇的需求,然後才是建造運輸船隻。事實上,直到大戰結束,中國海軍的需求都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滿足,即戰艦的建造規模一直偏低。結果就是,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建造運輸船隻的規模都不是很大。到了大戰後期,中國當局甚至開始向盟國訂購運輸船隻。在大戰的最後一年,中國海軍甚至讓日本的神戶造船廠、長崎造船廠、大阪造船廠與江戶造船廠復工,並且聘用日本工人,建造運輸船隻。

在決定進軍印度洋的時候,中國海軍直接管理的運輸船隻不到兩千艘,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萬噸級貨輪,大部分都是載重噸在五千噸左右的中型貨輪,還有不少是載重噸在兩千噸以內的小型貨輪。

僅從數量上看,這已經不少了。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線上,美國與英國投入的運輸船隻總共也就只有兩千多艘。

問題是,中國的這兩千多艘運輸船,得照顧到所有戰場。

此外,美國與英國擁有的運輸船隻總量接近一萬艘,用在北大西洋航線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當時,為了維持駐日軍隊,就至少需要三百艘萬噸級貨輪。為了向西南太平洋戰區運送兵力與物資,大概需要八百艘萬噸級貨輪。此外,在南洋航線上,還需要大約四百艘萬噸級貨輪。如果把中型與小型貨輪以噸位折算的話,那麼中國的海運力量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