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實際上的宣言書,應推劉心武1977年發表的《班主任》。”〔83〕
國內的一位評論家在談到這篇小說時也頗為動情地說:“在目擊了這幾年的文學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之後,又重新閱讀了《班主任》,我最突出的感受是:簡直為他捏一把汗。難道這就是1977年給讀者以心靈解放的喜悅的歷史名篇嗎?這就是當年那轟動一時令許多人奔走相告的時代傑作嗎?當年那使我眼睛看到更多色彩,使我沉睡的心靈感到更多的歡欣和痛苦,使我凍僵的嘴唇吐出更復雜的語言就是這樣一篇作品嗎?”〔84〕
但是,“傷痕文學”這一特定概念的命名,是青年作家盧新華於1978年8月發表的短篇小說《傷痕》定下來的。小說透過上山下鄉知青旺曉華的遭遇,揭露了極“左”路線和“血統論”給社會造成的傷害。
小說發表之後同樣引起了轟動,也引起了爭論。陳荒煤評價說:“《傷痕》排除了‘四人幫’的毒焰,一掃幫氣作風,不是‘主題先行’、‘從路線出發’,而是從生活出發,選取了一個觸動千千萬萬讀者心靈的題材。”
“傷痕文學”推動了人們對“文化大革命”的思考,進而推動了對冤假錯案的平反。
。 最好的txt下載網
1。 小刊物發揮了驚天作用,胡耀邦說,我死後要寫上一筆(1)
說起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不能不提到一份刊物,這就是胡耀邦創辦的《理論動態》。就是這份一開始並不起眼的小刊物,在發表了一篇舉國矚目的文章後,它的影響也隨之擴大。
早在延安時期,胡耀邦曾邀請毛澤東寫一篇文章。毛澤東很快就寫出來了,這就是後來收集在《毛澤東選集》裡的第一篇短文《反對自由主義》,但它最早發表在胡耀邦主辦的油印刊物《思想戰線》上。當時,王明還在莫斯科。毛澤東準備等王明回國後再同他論戰。胡耀邦後來談起這件事還說,《實踐論》、《反對自由主義》就是理論上、思想上的準備,如果沒有這個準備,就對付不了王明路線,打不開抗日戰爭的局面。
胡耀邦由此聯想到,如果沒有新的思想準備,也就無法進行思想理論上的撥亂反正。於是,他萌發了創辦一個理論刊物的想法。1977年3月,胡耀邦到中共中央黨校走馬上任後不久,中央黨校召開了整風會議。6月4日,即會議結束的當天,胡耀邦主持召開了一個只有10個人參加的小型會議,討論中央黨校的教學問題。在這次會議上,胡耀邦提出了創辦刊物的設想。其實,這個想法已經在他的腦子裡醞釀了好幾個星期。胡耀邦建議,先找幾個人籌備,其中包括孟凡、沈寶祥、吳振坤、劉立中等四人。胡耀邦還表示,在創刊的兩個月裡,每一篇文章都由他來定稿,至少負責搞兩個月。〔1〕
據胡耀邦身邊的人回憶,當時,耀邦同志考慮到,黨校只讓幹部閱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還不夠。有些是非要顛倒過來,必須寫文章,用評論來提高幹部的思想認識水平。所以,“他就有了還要辦一個刊物的設想”。開學前不久,耀邦找來10多個人座談,他專門講了按勞分配的問題。講完之後,整理成《談談按勞分配》。他是這樣考慮的,大批幹部進入中央黨校,只讓他們讀那幾篇經典著作還不行,還要給他們講一講對現實問題的看法。於是,胡耀邦在發表那篇《談談按勞分配》的講話之後,就決定辦一個刊物,一期登一篇文章。他說,現在新問題很多,需要我們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加以回答。“當時我們都贊成他的倡議”。〔2〕
6月6日,胡耀邦把刊物編輯組的幾個人召集起來開了第一次會議,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說,刊物的內容寧可少一些。每期發表一篇文章,最多兩篇,只發理論文章,政策問題少涉及一些。二、三天出一期,每個月出9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