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故我蓮宗祖師創立唸佛一門,行解相應,自利利人,化物有方,誨人存理,稱曰導師。專以唸佛三昧示導於人,普令超出世間也。是故教傳天下,人皆仰焉。今之為師者不達其道,局於名相;多集徒眾,不修實行。空有人師之名,無法可師於人。欲人恭敬尊重,無德受人恭敬,誠可恥也。經雲:“凡欲度人者。先須求自度。”維摩雲:“自疾不能救,云何救他疾。”又《地獄報應經》雲:“自不清淨,教人清淨,無有是處。”《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屬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彼此俱沒;一人有其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度脫水溺之難。”是故為人師者,有度人之心,無度人之智。何得端然拱手?空腹高心,不肯親近明師。惟知倨傲,受人禮拜恭敬供養。因貪虛譽,實種禍基。譬如凡夫妄號帝王,自取誅滅。即前之所謂無方便而救人也。豈何妄為哉!大凡為人之師欲度弟子,要當觀照從上佛祖修行之因地,得道之源流,傳宗之正印,唸佛之法門一一考究,明白自信自行。一一修持,一一成就。既自利己,然後利人。是乘彌陀之大願力船,救接苦海中之沉溺也。彼此利濟,不亦宜乎!是謂以先覺覺後覺也。自信此法門,亦教人信此法門;自行此道,亦教人行此道;自願往生淨土,亦教人發願往生淨土;自見本性彌陀,亦教人見本性彌陀。如此用心,豈不是行菩薩之行也?師徒弟子各稟正因,同行正道,展轉化度,盡未來際。一切眾生,俱悟佛乘,同出生死。其功德力,豈易量哉!以此為人之師,亦何慊焉?其或不然,迷悟兩途,正邪異報。可謂金毛窟裡生獅子,野狐巖下出狐狸。

10

向外追尋的習氣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就是這樣,總是不斷地向外尋求,這是因為我們的無明業識使然。比如,我們知道一件事情,就總想著告訴別人,總是不能默默地放在一邊。再如,我們久處某種場合,總想換個環境,總是不能安心處世。甚至,我們呆在某個處所時間稍長,就想出去透透氣,總想有所變化,即使變化到一個環境還差些的地方也願意。

我們總是希望有所變化,有所動作。比如,把我們從一個40攝氏度的空間裡面,換到35攝氏度的空間裡面,我們會感覺好“幸福”,這個“幸福”遠遠超過整天呆在25攝氏度的空間裡面的程度。空間沒有變化,是我們的心在變,這就是我們無明之心,一個習慣於追逐外界環境的心。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沒有定力,沒有持戒。我們要是有智慧,就不會向外界尋求,就會對外界的一切現象了了分明。我們沒有定力,就會總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說出去。如果知道的是“是非之事”,那就成了傳遞“是非”之人。我們沒有守好戒,就會把“想做、想說、所想”去兌現。如果這些“想做、想說、所想”是“是非之事”,那就成了破戒之人。

修行就是要我們反過來,把自己這顆不安分的心管理起來,讓它能夠真實地知道什麼是好環境,什麼是壞環境,這樣我們就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所以,自己常常與人說在寺院生活中,最基本的持戒就是,不讓你說,你就不說;不讓你做,你就不做;不讓你想,你就不想。

這樣你就在表面上有定力了,能夠做到不把自己心裡的所想放在心上;就能不隨便說想說的話;就能不隨便做想做的事情;久而久之變成習慣,定力從表面慢慢成為內在。從而智慧由此升起,慢慢能夠對外界的一切現象了了分明,再不會去追逐外界的虛幻。

在祖師的公案裡面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情。比如,定山和夾山的“生死中有佛則不迷生死。”與“生死中無佛則無生死。”的公案,夾山自己說:“當時失去一隻眼”就是因為執著於向外追尋。再比如法眼宗的祖師,文益祖師*被地藏禪師問:“行腳人,放塊石頭在心裡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