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本來還擔心常定軍會問他們幫助黃巾軍守城的罪,想不到楚河不但沒有跟他們算賬,反而拿出米糧錢銀來僱傭他們幹活,自是賣力得很。
要知道黃巾軍徵調他們進城,只給他們提供一日三餐的粗糧飯食,運送糧食到了前線,能不能回來鳳來縣都難說,對比之下,當然是幫助常定軍更加划算。
一袋袋米糧從糧倉搬到車上,數萬民壯車伕一起搬運,都不需要常定軍出手了。
連帶城裡的車隊,兩萬車輛,一次就可以運輸二十萬石的米糧回去常定鄉。
雙峰山的人也帶著車隊,興高采烈的運送米糧回山寨,二十個穿著鋼鐵戰甲,手握鋼兵的山匪走在隊伍前列,更是氣勢十足,很有睥睨天下的姿態。
接下來,黃巾軍果然沒有任何反應,分駐在鳳來縣各要地的常定軍,都沒有發現黃巾軍的蹤影,只不過抓了好些疑似黃巾軍細作的流民。
大局落定,楚河並沒有留在鳳來縣,只把姜維和楚文留在這裡。
兵馬方面,一千潛淵衛外加兩千常定軍,雖不足以掌控鳳來縣全境,但守護鳳來城不成問題,就算黃巾大軍進犯,也能支撐一些時日,等到常定鄉這邊的軍隊來援。
楚文這個小書吏,這回真的是飛上枝頭變鳳凰,一來就成為了鳳來縣的主官,掌管一切民生政、治事務,和姜維一文一武的管理鳳來縣。
經過調查摸底,鳳來縣如今其實只有十八萬丁口,青壯不足五萬,大片田地荒廢。
黃巾軍讓他們耕作的,都是那些最為肥沃,水源充足的田地。
地裡出產的糧食更是基本上都徵收上去,只有加入黃巾軍,或者替黃巾軍效力的農戶,才能從黃巾軍手中得到米糧衣布。
鳳來縣內的一百八十萬石米糧,楚河只運送了一百二十萬石回常定鄉,其他的都留在鳳來縣這邊。
他總不能看著鄉民餓死,每家每戶都分發米糧下去,足以讓這些鄉民捱到春耕的時候。
楚河的仁政,還帶來一個意外的驚喜,雙馬縣那邊,陸陸續續有上萬人偷偷的搬遷到鳳來縣這邊。
另外還有三個雙馬縣望族全家到常定鄉內,卻是要舉族投靠楚河。
楚河自是大喜,雖然這三個士族加起來也就是百來族人,另外的家丁護院兩百餘,這點實力對楚河來說不值一提,但這卻說明楚河的名聲傳出去了。
有士族願意投靠自己,這是一個極好的開端。
楚河親自接見了他們,詢問一下,才知道三族來投的原因。
原來這三士族,在黃巾軍攻擊雙馬縣的時候,傾力相助雙馬縣官府對抗黃巾軍,上千家丁護院大半死在戰場之上,如今只剩下這點人。
後來黃巾軍攻陷雙馬縣,出於顧慮,怕引起雙馬縣全體士紳階層的反彈,沒有對他們舉起屠刀,但也是多加刁難,不但奪走了他們大半的家財,還要他們把家族的年青一輩全數投到黃巾軍中。
三家多番周旋,又花了大量的錢銀,這才保住自家子弟。
等聽得鳳來縣被常定軍攻佔,前去援助鳳來縣的雙馬縣黃巾軍也是大敗而回,這三家便生出了心思,暗中派人到鳳來縣打探究竟。
知道楚河實施仁政,厚待鄉民,也沒有壓迫鳳來縣內計程車紳,三家合計了一下,覺得留在雙馬縣,遲早會被黃巾軍禍害,乾脆舉族搬遷到常定鄉。
出於千金買馬骨的度量,楚河干脆把三家的子弟都用起來,正好他手中缺乏管理人手,三家子弟基本都經過文化教育,多少能在各項事務中幫上忙。
大同縣那邊,在得知常定軍得勝迴歸,連綿不絕的車隊把米糧運送回常定鄉,當天就把趙一義等護送回常定鄉了。
送趙一義回來的大同縣部隊,領隊的是縣令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