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聲與畫》雜誌的記者湯尼·雷恩跟賈科長討論過關於電影的過去跟未來。
當時,湯尼·雷恩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你認為在未來,推動電影發展的原動力是什麼?
賈科長是這麼回答的:業餘電影的時代即將到來。
國內的電影傳承和發展有一條相當清晰的脈絡:以學院為中心,以年代劃分,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等稱謂便是如此而來。
這批學院派,或者說學院出身,有拍攝經驗和背景的,姑且可以稱之為專業人士。
他們的電影,在意的是所謂的專業素養,畫面要有如油畫一般的精美,拍攝中再三捫心自問,是否有外行之舉,是否有失經典審美。
想得太多,電影之中的真誠和良知也就被逐漸沖淡,只留下刻板的概念和先入為主的成見。
工業化,講究的是統一性和流程性,而這一點偏偏就跟講究個人表達跟風格的電影相悖。誠然,工業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也應該有一片淨土,能允許年輕創作者在未能被框架束縛之前,自由的表達自己,用批判和自省的獨立精神去創新。
而手機和網路的出現,則讓更多有志於進行影像表達的人擺脫了資金和技術的困擾,用極為廉價的手機就能拍攝出不錯的作品,使得電影這種創作形式更加貼近個人,而非工業。
事實上,關注網路短影片創作者的電影展不在少數,再過兩年,first影展就設立了超短片單元,參展的都是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超短片。
參展的大都是來自b站的創作者,極具個性化的表達,關注日常生活,同時帶給觀眾超乎尋常的創意激盪和完全不同於傳統長片的審美體驗。
在頒獎禮上摘下人氣短片獎的《嘣》,它的導演是00後姑娘張一卿,b站的“185同學”,人稱“b站王家韋”。
這部作品關乎一段還沒開始就已結束的所謂“戀情”,具有十分私密且坦誠的情緒傾吐,而更迷人的地方,是跟悲喜變動精巧。契合的快速剪輯,表達出一種遠超創作者年齡的歷經感傷、抵達豁達的昂然態度。
《嘣》完全可以代表超短片探索的其中一支流派——呢喃,輕快,情緒化,帶著青春的獨特色光。它用極具個性化的表達姿態,抵達了很多所謂成熟作品從未抵達的日常生活下所摺疊的魔幻領域。
b站上,這般極具靈氣的作品並不少見,它們來自於才情爆炸的眾多up主。
“導演小策”,張策最先被廣大觀眾認識,是因為身兼導演、編劇、配音的《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頻繁出圈,但在迅速做成頭部短影片ip後,他選擇另起爐灶,以“導演小策”的身份在b站進行更具自主性的創作。
從他出道、成名到展開真正的作者式創作這一經歷來看,完全可以說,他正走在一條嚴肅、獨立、成熟的通往電影創作的大道上。
一條和主流影視生產在本質上截然不同的工業人才培育之路,正在各位up主的腳下徐徐展開。
工業化的影視產業,在發展中必定伴隨著故事題材的僵化。如今國內影視劇創作基本就是這個問題的完美體現,故事選材暮氣沉沉,要麼是仙俠、要麼是宮鬥,反正萬物一轉談戀愛,越來越跟人們的真實生活脫離開去。
這也不單單是國記憶體在的問題,工業化的大本營好萊塢同樣如此,ip投資的大熱使得原創得不到關注,斯科塞斯這樣的老牌導演甚至都得跟網飛合作搞網播,可想而知那些大公司有多保守,只能復刻過去的光芒來保證自己的地位。
而很多年輕的短片創作者正在b站上嶄露頭角,若是有機會,有資源,讓他們能夠在學習到現代電影工業流程之後放手一搏,真的未必會輸給誰。
相比於劃時代的作品,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