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新罕布什爾”才完成轉向,而此時戰艦上後面的兩座炮塔投入戰鬥的意義已經不是很大了。在前面的十幾分鍾裡,兩艘兇悍的戰列艦已經讓“新罕布什爾”號上的官兵徹底的絕望了。
在跟隨“緬因”號轉向之前,“新罕布什爾”號已經向南航行了近2000碼,同時因為轉向角速度太慢,就無法與對手迅速拉開距離。而在己方火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拉開距離是自保的主要辦法,近距離的猛烈炮戰對主炮數量少的一方是極為不利的。“新罕布什爾”號的艦長也明白這個道理,可是明白歸明白,他卻無法改變當時的實際情況。這一點,最終要了“新罕布什爾”號的小命,也讓這艘戰列艦成為了後面殺出來的三艘戰列艦中發揮最差,最沒有“價值”的一艘。
從六點四十一分開始,雙方的交戰距離已經縮短到了不到5000碼。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5000碼大概相當於4500米的距離,而55倍徑的400毫米主炮身管的長度是22米(沒有計算炮膛等部件的長度),也就是說,這個距離大概只相當於205倍身管的長度,而400毫米主炮的精度在2毫弧度以下,也就是說,在4500米的距離上,方位誤差半徑不到9米,就算將其他影響到炮擊精度的因素都考慮進去,誤差半徑也不會超過15米。“蒙大拿”級戰列艦的正面水線寬度是37米。也就是說,戰列艦上的炮手只需要瞄準“新罕布什爾”號水線的中央位置,就可以讓炮彈命中目標!
在“新罕布什爾”號還以艦首朝著兩艘“新省會”級戰列艦的時候,兩艘戰艦上的炮手設定的瞄準點不是戰艦水線的中點,而是戰艦司令艦橋的中點。雖然瞄準線稍微高了一點,但是將炮彈飛行時彈道降低的高度計算進去的話,基本上就能保證炮彈落到戰艦上了。實際情況也是如此,這也是當時瞄準目標的一種簡易辦法。
也正是從六點四十一分開始,“新罕布什爾”號經歷了其生命最後關頭最為悲慘的十分鐘時間。在這十分鐘內,“南昌”號與“南京”號將其火力猛烈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其相對薄弱的防護能力並沒有受到考驗,這也算是最為幸運的吧。
“新罕布什爾”號首先被摧毀的就是艦橋前面的b炮塔。炮手們很快就發現,在瞄準艦橋的情況下,炮彈基本上都會命中b炮塔,結果在b炮塔被摧毀之間,兩艘戰列艦上的18門主炮一共瞄準艦橋打了三輪齊射,先後有20多發炮彈命中了這座炮塔。實際上,打中b炮塔的第四發穿甲彈就已經使這座炮塔喪失了戰鬥力。這枚穿甲彈擊穿了炮塔的正面裝甲,雖然沒有爆炸,但是已經讓炮塔內部裝置嚴重損毀,根本就無法繼續使用了。也正因為這發炮彈沒有爆炸,結果又有十幾發炮彈陸續砸了下來。到b炮塔被炸上天的時候,兩艘戰列艦上炮手這才轉移了目標。
這三輪炮擊也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在5000碼的距離上,“蒙大拿”級戰列艦上裝甲最厚實的部位也擋不住26式穿甲彈的直射,也就是說,26式穿甲彈在5000碼的距離上,可以打穿傾斜角達到了40度,厚度超過了500毫米的美軍標準裝甲鋼板,而這基本上相當於垂直方向上近700毫米厚的裝甲了。可問題是,除了極為特殊的情況外,“新省會”級絕不會跟任何一艘敵人的戰列艦在這麼近的距離上戰鬥。至於26式穿甲彈能不能在遠距離交戰中打查“蒙大拿”級的兩層水平裝甲,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得到實戰證明的。
摧毀了敵艦的b炮塔之後,“南昌”號上的炮手選擇了一種相對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將瞄準點下壓大概5米,這樣的話,就可以擊中b炮塔前面的a炮塔。“南京”號上的炮手做了一個相反的選擇,那就是把瞄準點鎖定在艦橋上部的桅杆中間,這樣炮彈就能打中艦橋了。從這裡開始,兩艘戰列艦就各自挑選了打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