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米,高近10 米的長堤殘跡。同時記載還說明秦陵用土取之魚池。至今在始皇陵以

北約1。5 公里的魚池村南尚有一大坑,其容積超過秦陵封土的體積。

1982 年5 月,地質工作者再次來到秦始皇陵,並特意從魚池村坑中取土化驗,

其結果表明魚池坑中的土壤含汞量僅為平均35ppb ,比秦陵封土的含汞量平均值約

低8 倍。如果酈道元的記載無誤,這說明魚池村坑中的土壤原來含汞量微乎其微,

運到秦陵之後才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表明是來自秦陵地宮內水銀揮發所致的

結果。以此類推,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的秦始皇陵地宮“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

海,機相灌輸”是可信的。

既然司馬遷的歷史記載是可信的,那麼,從已測知秦始皇陵的強汞範圍是12000

平方米來看,如果按有的學者根據有關資料把儲汞的厚度暫以10厘米來計算的話,

則墓穴內水銀藏量的體積應為12 億立方厘米。據現代科學提供的依據,汞在20℃

時的密度是13。546 克/ 立方厘米。那麼,始皇陵內原來藏有水銀的理論數字應為

16255。2 噸。因為陵內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要流動起來當然就不

是平鋪地傾入墓底。如按已掌握的汞藏量和現代汞的生產能力,估計陵墓內儲有水

銀應是100 噸左右,如果這個數字能夠成立,再由丹砂鍊汞的比率(86。26 %)推

算,始皇陵內的巨量水銀需由約115。928 噸丹砂提煉而成。聰明的中國古代煉丹家,

很早就發明了用石榴罐加熱使硫化汞分解而得到水銀的方法。這個生產過程用現代

的化學分子式列出便是:

2HgS 十302 →2HgO 十2SO2↑

2HgO→2Hg 十O2↑

秦始皇陵地宮內儲有100 噸水銀,這在今天的人類看來,似乎是個難以置信的

數字。假設這個事實成立,用什麼方法或證據來加以證實呢?或許,只有從有關的

文獻記載和始皇陵區附近的汞礦等方面來考察更合乎邏輯。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曾說過:“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

數世,家頗不貲。”從此記載的補充“徐廣曰:涪陵出丹”來看,這裡應指今天的

四川彭水縣。《新唐書·地理志》載:“溱州土貢丹砂。”溱州便是今天的四川綦

江縣。另據地理資料知,酉陽縣也有產汞的歷史。由此可見,在今天的四川東南彭

水、綦江和西陽地區構成了一個產丹砂的三角帶,而在這個三角帶中,又以彭水產

丹的歷史為最早,時間也最長。實際上,與之毗鄰的貴州省的汞的儲量、產量目前

居全國之首,其中與四川彭水三角區不遠的銅仁、德江、思南、桐梓等縣也早有盛

產硃砂、水銀的記載,而這些地方發現和開採的歷史不晚於川東南三角帶,或者更

早些。

另據《宋史·食貨志》載:“水銀產秦、階、商、鳳四州,有四場。”又“朱

砂產商、宜二州,富順監有三場。”今天的山陽縣,自唐以後屬商州,在縣西南金

錢河上游的西坡嶺、丁家山、石家山有汞銻礦,至今仍在開採。

而《元和郡縣誌》曾說:“興州(今略陽縣)開元貢硃砂”、“長舉縣(今略

陽縣西北)接溪山在縣西北五十三里,出硃砂,百姓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