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歷代不絕。

再據《明一統志》載:洵陽縣“水銀山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山出水銀硃砂,

有洞”。經現代地質部門勘探,在公館和竹筒兩鄉相接的大小青銅溝一帶,竟是一

處長達百餘里的特大汞銻礦床,定名“公館汞礦”,其藏量居西北地區之首,列全

國第三位。據古礦洞中採集到的遺物判斷,其開採的歷史可遠溯到漢代之前。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巴蜀寡婦清之所以載之於《史記》,正是她家數世開辦

汞礦致富而又適應了秦始皇對汞的需要,至於洵陽、山陽、略陽等縣採汞的上限年

代雖不能確證始於秦代,但透過政權力量和專制手段迫使全國交獻的事實未必都詳

錄在案。所以,就不能排除地處秦地、採運均稱便宜的這些地方採汞的可能性。因

為由公館到兩河關(乾河同旬河交匯處),可溯旬河水運到寧陝,後沿子午道抵達

長安,再轉秦陵,全程不足300 公里。由山陽到商州,本來有一條古道相通,再走

武關道,直驅秦陵,也不過230 餘公里。至於遠在巴蜀的丹砂和水銀,當是跨長江、

溯嘉陵江而上,沿米倉道或金牛道越過巴山,經漢水,再透過褒斜道、儻駱道或子

午道這些“千里棧道”,源源不斷地運到關中的。

從汞的產地和運輸航線看,始皇陵內有100 噸水銀似是可能。但既然“以水銀

為百川、江河、大海。”就必有川、河、海的流動,至少當初的設計者是這樣構想

的。那麼,這些水銀形成的江河湖海又是如何流動的呢?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史記

》中“機相灌輸”和《漢書》中“機械之變”的記載,對這千古之謎似應有所悟。

在古代“機”的含義只能指機械,而同近現代以熱能和電能為動力的機械、機器卻

毫不相干。“灌輸”當是流灌輸送的意思。

而“相”字在這句話裡卻至關重要,它把“機”同“輸”兩者聯絡了起來,由

機械推動水銀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