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了多少辦差的專員。
清朝自乾隆即位,對於宮廷飲饌才有定製,皇帝進膳是一百零八
品,皇太后同樣也是一百零八品,皇后九十六品,皇貴妃六十四品,妃
嬪貴人,成年分官的阿哥公主,用餐也都有規定的品數。至於年幼未
分宮的皇子格格們,都是依親進食,除非逾格蒙恩,另邀上賞,御膳房
是不另外整桌傳膳的。
宣統衝蛉入承大統,雖然沒有跟他的皇阿媽隆裕太后一同進餐,
可是要按祖制一百零八品傳膳,未免過分靡費,於是從權減為二十六
品,加上隆裕太后跟四位太妃每餐的例賞,也就有四五十品,堪稱羅列
滿前啦。據說宣統從小最愛吃端康、敬懿兩位太妃賞的菜,御膳房每
128唐魯孫系列·酸甜苦辣鹹
天的例菜,幾乎連筷子都懶得動,所以每次傳膳,總是把各官送來的加
菜,放在最跟前伸手可及的地方。
內廷御膳房設在大內遵義門長巷的南三所,距離宣統用膳的養心
殿已經很遠,離端康太妃住的永和官更遠。離敬懿太妃的儲秀宮、莊
和太妃的永壽官、榮惠太妃的長春官三處也不算近,因之無論什麼盛
食珍味,擺上餐桌,就是用水碗暖鍋,也不過是即之微溫而已。有人說
那不會把御膳房搬到比較適中的地方嗎?要知掖庭關防,向來是異常
嚴密的,就是清室遜位,蹋處後宮,也是警蹕森嚴未容稍懈,御膳房的
廚師雜役人等,品流龐雜,向來是不準跨過遵義門一步。御膳房在傳
膳之前,早把所有菜式全部割烹就緒,分別盛在不怕燒的有蓋兒大砂
煲裡,放在極厚的熱鐵板上,上面再蓋一張同樣的鐵板,上下都用炭火
烘烤著,由當值的小太監抬進內宮,一聲傳膳,撤去鐵板,把砂煲裡的
菜餚倒在細瓷的器皿裡,菜雖不會太涼,可是滋味如何,那就可想而
知了。
當年故宮博物院剛剛開放任人參觀的時候,永壽宮玻璃櫃裡陳列
著宣統出宮前的一張午膳選單,計開:“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
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熬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熬菠菜豆腐,櫻桃肉山
藥,爐肉燉白菜,羊肉片汆小蘿蔔,鴨條熘海參,熘鴨丁腐皮.燴葛仙
米,燒茨菰,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疙瘩絲,炸春捲兒,韭黃炒肉絲,
燻肘花,小肚,滷煮炸豆腐,烹掐菜,花椒炒白菜絲,五香絲,祭神肉片
湯,白煮賽勒,煮白肉。”
這個選單,甭說燕翅網鮑,就連魚蝦海味也未列入菜式,一般人總
認為宮廷飲饌必定是珍饈交錯虛靡浮誇,照以上那個選單來看,不但
粗劣平常,不成格局,除了菜式較多外,以素材論,比中上之家飲食還
要遜色呢!
宣統大婚之後,御膳房恪於祖制,雖然未敢公然裁撤,可是架不住
婉容、淑妃的一再慫恿,先是在北平著名的山東飯館東興樓包伙,把菜
餚做好,送進宮裡去吃,後來又改吃擷英番菜館的西餐,一直留到宣統
出官,御膳房才成為歷史名詞。
吃大師傅
——二品頂戴的闊廚子餘雙盛
現代潮流所趨,大宴小酌都講究哪家飯店裝潢富麗,或是哪處酒
樓招待宜人,僅僅臺北一隅,每個月就有若干食兼南北、味壓東西的飯
館酒樓開張大吉,真所謂名副其實的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