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她將來走到哪裡,這裡無疑是不同的,是她為自己準備的休憩隱居的小窩。
她透過客棧掌櫃找了當地的工匠,根據自己的設計,對自己的房子進行了一番改造。
很快地,風華的店鋪就在一鎮子居民好奇的目光中動工了。
一樓地面不動,店門由一塊塊的門板式改成了推拉式,看著簡潔大方,店門後便是一個一米高的書桌式櫃檯,半弧形,又敲掉四米寬兩米高的臨街牆壁,用粗大的圓形雕花清漆木柱支撐,木柱兩邊是巨大的木窗,不再是那種中規中矩的方正格子,而是呈幾何狀錯落有致的格子,蒙著細密的紗網,晴天時陽光可以毫無阻隔地透進來,雨天時只需放下窗戶上方捲成卷軸狀的透明油布,便能遮風擋雨,很是方便。
其他三面牆壁保留了從地面到牆上一米的青磚模樣,上面全部用白石灰抹平,顯得潔白而亮堂,靠著牆壁卻是三面嶄新的巨大書架,中間錯落地放著幾套桌椅。
樓梯重新刷了漆,二樓同樣改造了牆壁和窗戶,將牆壁塗一半留一半,窗戶寬度拓展到原來的三倍,光線一下子好了起來,二樓上同樣有著靠牆的書架,幾套桌椅。
店鋪和小院之間的狹道,她裝了一扇門,平時都是鎖著,小院裡面,風華還來不及改造那□的土地,只等日後有了閒暇時間再慢慢豐富。
正屋裡,她全部換成了原色木地板,反正這裡最不缺的就是木材,傢俱全部是可拆卸的組合傢俱,堂屋還是按照這裡的規矩改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是為了防止有客人來看出端倪。
而東廂和靠著堂屋的西邊第一間書房,牆壁都先塗了白石灰,又用了柔軟厚密佈滿暗花的牆紙,東廂她自己的臥室甚至還懸有圖案繁複華美的牆毯,當然這些都來自於她的收藏,沒有暴露在眾人眼中。
西廂的最後一間,被隔成了兩小間,一小間改成洗澡間,門開在屋內,另一間改成廚房,門改在西牆角,至於西牆角那個簡陋的小間(後來風華才知道那居然是廁所╭(╯^╰)╮),風華把它挪到了靠近店鋪的前面院牆處,蓋了個兩平米見方的小間,一面臨牆,只在裡面砌了一個斜坡的蹲位,斜坡後方,卻是在整個店鋪小院外面,靠著山腳,挖了一個大坑,蓋著木板。
風華在客棧足足住了一個半月後,一切終於就緒,快快樂樂地搬入了她在清朝的第一個家。
但是光這樣還是不夠的,人是群居動物,她是耐得住寂寞,並不代表她喜歡離群索居的生活,她需要融入到人群中,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接下來,風華自個兒做了個木底黑字的簡單匾額,在店鋪門頭掛上了——租書屋。
在她穿越之前,曾收集了所有她在現代能收集到的書籍,再加上她母親曾經的收藏,可以說是填補了八仙飛昇後的空白,而書室又有自動整理的功能,所以當風華在書室角落的一個櫃子(相當於一個小型圖書館了)裡發現,書室把她重複蒐集的書都堆放在了這個櫃子裡,其中以中國古代文論史書詩賦典籍為主,風華便萌發了一個念頭——出租書籍,也幸虧當初為了保證書室書籍的統一性,風華卯足了勁,收藏的古典圖書全部是繁體豎排版,也只有那些現代書籍以及外國著作不同罷了。
透過這些日子的觀察,她發現這個小鎮上只有一家書局,是鎮長家開的,以賣書為主,兼賣文房四寶,以及一些字畫帖子之類,然而書籍價格過高,極普通的一本書,動輒幾兩銀子,家境稍差的讀書人根本買不起,更別提十年寒窗需讀的書量,這才有了貧寒士子抄書之事,因而鎮上那書局的生意也很一般,不過維持日常生計罷了。
風華很有自知之明,她不是做生意的料,尤其這裡還是重農抑商的古代,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她絕不會輕易涉及商賈之事,免得不小心栽了跟頭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