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很清楚,朝鮮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阻撓沈凌菲順利返回的目的,就是要他張準到達朝鮮。一旦到了朝鮮,朝鮮人肯定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將他拉住,然後想辦法從他這裡得到實質性的援助。要是他不答應朝鮮人聯盟對抗韃子的要求,除非是動用武力,否則,是無法脫身的。不過,共同對抗韃子,不正是張準也需要的嗎?
“你別急你要進入朝鮮的問題,我看還是要綜合考慮。朝鮮內部的情況,還是比較複雜的。朝鮮的問題,也不是單純依靠武力就能解決的。即使你和朝鮮人建立聯盟,還有很多的問題要解決。”高弘圖謹慎的說道。
“我明白,慢慢來嘛。”張準點頭說道。
“這些日子,我也從昔日同僚那裡,瞭解到一些朝鮮的情況。你要是有時間,我就給你說說吧。”高弘圖看到張準堅決要去朝鮮,就沒有繼續勸阻,換了話題說道。
“好”張準爽快的點點頭。
高弘圖就慢慢的解說起來。
朝鮮的局勢,比較複雜,也比較脆弱。
一直以來,朝鮮都是明國的忠誠附屬國。這是從明國開國之初就形成的。當初,朝鮮還叫高麗。高麗政權由於長期受蒙古人統治,其國王已經完全蒙古化,惟蒙古人的命是從。但其國人和愛國大臣還是嚮往中國的先進文明。蒙古被中國人趕走後,高麗王還是追隨蒙古人,這激起廣大高麗人民和愛國大臣的憤怒。
剛好高麗王派遣大將軍李成桂率軍出征明國,李成桂在人民和愛國大臣的擁護下,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政權,建立了新政權,嚮明國皇帝(皇帝只能是中國人,也就是當時的洪武皇帝朱元璋)請命,並請求新國的國名。朱元璋賜其國名為“朝鮮”。從此,朝鮮是中國的“不徵之國”。
萬曆年間,日本基本統一,豐臣秀吉向外擴張,入侵朝鮮。朝鮮抵抗不住,向中國求援。中國派遣軍隊,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援朝”的偉大勝利。朝鮮國王室對中國感恩戴德,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也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
兩國的文化、貿易往來,是非常頻繁的。朝鮮高層基本都懂得漢語,使用漢字,和朝鮮貴族、高官交往,基本上不需要翻譯。還有大量的朝鮮人定居在北京、南京等地。朝鮮國內建築的樣式,還有各種政治制度,都完全是照搬明朝的。
朝鮮光海君朝末年,韃子興起,連續打敗了明軍。朝鮮作為明國的附屬國,也感受到了韃子的強大壓力。光海君不得不採取一種圓滑的外交政策,在臣服明朝的同時也向韃子示好。這種態度為朝鮮的正統派兩班階級所不容。再加上光海君在治國方面的一些失誤,以及宮廷內部不同勢力之間的爭鬥,最終引發了朝鮮的內部政變。
天啟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鮮發生宮廷政變。西人黨的李貴、李適、金自點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黨勢力的協助下,召集軍隊在綾陽君的別墅內會合,打入慶雲宮,發動宮廷政變。三月十三日晨,綾陽君李倧即位於慶雲宮之別堂。是為李朝仁祖。仁祖即位後,光海君的親信……大北派的李爾瞻、鄭仁弘等被賜死,光海君和家人被流放到喬桐島。
仁祖在兩班階級、尤其是儒家學者支援下,採取親明排金的政策。當時明金對峙,韃子要想西進伐明,就要考慮東面朝鮮的行動。對於如何處置朝鮮,韃子朝廷內部有兩種意見。《李朝實錄》記載,“第三子洪太時(皇太極)常勸其父進犯我國;其長子貴永介(代善)則每以四面受敵,仇怨甚多,則大非自保之理,極力主和,務要安全,非愛我也,實自愛也”。
努爾哈赤為避免兩面作戰,對朝鮮採取拉攏的政策,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鮮投書,希望朝鮮與明朝脫離關係,與韃子結盟。但是朝鮮不為所動,仍然支援明朝,反對韃子。朝鮮還將獲得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