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型武器,到四代系列的NEXT武器,各自選擇了其中有特色的個體。
至於背部的武器配置,我從那一長串的武器列表之中,選擇了CR-WBW94M2雙聯發四分裂導彈*2,MAGORAGA五連發空中戰格鬥導彈*2,CR-WB91LGL輕量化電磁炮*2,CR-WB82RP3中型高能火箭炮*2,WB11M-HYDRA多彈頭分裂導彈*2,OGOTO大口徑高能榴彈炮*2,SALINE05高效能分裂導彈*2,EC-O307AB三聯裝高能光束加農炮*2,CHEYENNE02強化型分裂導彈*2;HLC09-ACRUX二聯裝光束加農炮*2,SULTAN聚能光束炮*2這麼一大堆。和手部武器一樣既有三代系列也有四代系列,但是,比重還是四代系列更大一些。
從三代系列繼承改進而來的四代系列的裝甲核心的武器,從威力,泛用度,射程,射速等方面都有著足夠的優勢。同時,與機體連線用的介面全部相同,使得“白色閃光”的武器配置模式有了巨大的選擇餘地。和“伏魔”趕鴨子上架、只能依靠蔭的個人能力來補足其武器貧乏、穩定性底下而造成的缺陷機體設定不同,“白色閃光”是我開始向著泛用化進行探索的作品。雖然依舊因為推進出力、武器系統繁瑣、操縱要求高等問題,與量產機體的需求相比,依舊是高手向的小眾化產品,但是,比起“伏魔”那種格鬥傾向嚴重,推進動力導致操作困難相比,“白色閃光”到像是一臺量產機體的對於新技術進行整合與測試的實驗用機體,只不過,它集合的技術實在是過多、過強了一些。
羅嚴在將“伏魔”的塞克繆可變光劍給研究了個透之後,從實驗室裡面鑽出來,就聽見我要進行“白色閃光”的製造,立刻就跑過來要了一份我對於“白色閃光”的技術資料先行預備單,然後一眼就看上了我準備給“白色閃光”製造的那些手部和背部的可換裝武器,對於“伏魔”後來加裝的背部浮游兵器整合的飛行翼“同壽”,只是看了看就交給了別人處理——雖然是中國的IS技術的一把手,可是,羅嚴還是更希望將IS製造成能夠供所有人使用的泛用型機體,而不是那些只給那些特殊身份的人士使用的特裝機。結果,就讓我在來到這裡之後,對於中國的IS的機體的現狀做了一個瞭解時發現,中國的IS機體,量產機和特裝機之間的差距小的驚人,甚至有些特裝機更是從量產機裡面特別改造,只是專門強化了某些特點的改進型量產機,就比如刀若蓮的“行雲”,就是一臺從中國裝備的第二世代的軍用量產機“白雲”裡面抽調出來,專門強化了出力和武器的改進型量產機,結果,刀若蓮用這臺機體在第一屆世界IS大會之上還打進了半決賽,最後敗於法國的迪昂。德。鮑蒙之手。
而在這之後,新一代的軍用量產機“青龍”的製造被提上了日程,而在這個時候,“青龍”的製造還沒有完成,而為了讓“青龍”有個充分的資料積累,便製造了第三代的特裝IS:“甲龍”,作為“青龍”的現行試驗機,順便給加強了某些部分,然後降低了某些部分,最後做出來一個實際上綜合評價還沒有已經造出來的最初的兩臺“青龍”的評價高的“特裝機”。
等到我把“白色閃光的”第一把槍械給製造出來之後,立刻就被早已等待多時的羅嚴搶進了實驗室,啪嗒一聲關上大門研究起來。順便說一下,我最先製造出來的,是名槍KARASAWA,就是給“白色閃光”準備的手部射擊武器之中,最複雜的一個,從對機體的能量連線、提取、儲存、激發,到透過電磁軌道對壓縮能量彈的推進、再壓縮、彈道預設,以及瞄準系統的使用方面,綜合起來,和中國現有的IS上使用的光束設計武器完全就不是一個思路——這樣的話,這個傢伙在我把“白色閃光”的其他武器全部做完,然後測試完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