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對兩位哥哥,他發自內心地表示關心。冊立為太子後不久,李治立即向太宗請求優待兩位哥哥:“承乾、泰衣服不過隨身,飲食不能適口,幽憂可憫。乞敕有司,優加供給。”太宗大為感動,立即批准了他的請求。
對待父親太宗,李治竭盡孝道。李治與太宗父子之間,原本比較融洽,既不像李承乾那樣猜疑隔膜,也不像李泰那樣虛偽勢利。自從被立為太子以來,他與太宗接觸機會大大增多,彼此間的感情更深了。貞觀二十年(646)三月,太宗親征高麗,出發前,李治哭泣數日,依依不捨。他關注太宗每天的起居情況,每當得知太宗要親臨敵城戰陣,便徹夜不眠,憂形於色。太宗從高麗回長安後身體一直很虛弱,需要靜養,政務暫由太子代理。李治處理完政事,便來到太宗寢宮照看太宗,醫藥膳食,親自過問。太宗讓他出外遊觀,他推辭,說自己寧願“奉至尊、居膝下”。太宗非常高興,在自己的寢殿側安置了一處院落,讓李治居住。李治晝夜不離地伺候父親,甚至數日不食,連頭髮也白了許多。太宗感動得直流淚:“我聽說古代的孝子,莫過於文王,但你這幾天為了我頭髮都變白了,你真是比文王還有孝心啊!我死而無憾!”
………【李治“昏懦”嗎】………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52歲的一代英主唐太宗長逝於終南山的翠微宮。六月初一,22歲的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即大赦天下。
唐高宗是一個很尷尬的角色。在他前面,有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與他並駕齊驅繼而作他身後的是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女皇武則天,高宗李治差不多被歷史忽略了。
對於高宗的當政,過去人們常以“昏懦”二字予以評價。理由一是認為他的才智不如其父太宗,二是因為他在當政期間把國家政柄交付武則天,也就是因為他的寵信,使一個女人居中用事,把持國政。那麼,高宗果真是一個“昏懦”之君嗎?
先來反駁前一條理由。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如果說只要才智不如他,就要被冠之以“昏”字,那實在是太苛刻了。事實上,高宗的天賦雖然不高,但經過太宗多年的苦心培養,畢竟掌握了一些治國本領。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暫停了對遼東(高麗)的戰爭及土木工程的營造,繼續推行貞觀晚年一度中斷過的休養生息政策。高宗非常勤於政事,確有治理好國家的願望,也鼓勵大臣們對有關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多提意見,並能接受正確意見。善於納諫成為他彌補天賦不高的重要措施。有一次,他出外打獵遇雨,就問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麼樣才能不漏一點水?臣下說:“要是用瓦做,就不會漏雨了。”言外之意,是不應出來打獵遊玩。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評。顯慶元年(656),高宗再次徵詢如何能夠減輕百姓負擔。大臣來濟指出:“過多的勞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負擔,出工則誤農時,出錢又花費很多,應該免除一切不急需的搖役徵發。”高宗虛心採納。
高宗時期對於法律建設也十分重視。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議》,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長孫無忌等大臣修訂而成的。《唐律疏議》的頒佈,完善了貞觀法制。而且,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也是比較疏闊的。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高宗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50多個,其中有2人需要判死刑。”如此低的犯罪率正是高宗統治平穩的極好佐證。
在對外關係方面,高宗所取得的成績是超過其父太宗的。太宗大軍親征,徒勞無功。而後來高宗派大將蘇定方、李勣(即李世勣)和劉仁軌、薛仁貴經營遼東,最後兵圍平壤,凱旋班師,並在遼東設立九都督府。後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顯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沒有實現的夢想。
這裡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