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在苦難中突然舊病復發的愛妻袁震,已經與世長辭。臨死時,面對朋友送來的一鍋紅豆稀粥,她有氣無力地說:“我覺得心裡悶得慌,什麼都吃不下,只想看一眼老吳……”此刻,他和愛妻一樣,也將在巨大的悲憤中死去了。他可以忍受死亡,但他再也無法忍受臨死前的孤獨。他巴望著十五歲的女兒小彥和十一歲的兒子吳彰突然闖進來和自己親熱地擁抱,做最後的訣別。他企望與自己肝膽相照,同舟共濟的鄧拓、夏鼐兩位良朋益友作一次長談,甚至他希望那個定陵發掘隊隊長、自己的學生趙其昌再來到面前,向他彙報定陵的情況。

明陵的發掘是他學生時代的宿願,也是他建國以來鼎力促成文化事業方面的一件大事。自從萬曆帝后的棺槨被毀之後,他就重新考慮發掘定陵的得失。當那個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骨架被騰昇的烈焰,頃刻化為灰燼的訊息傳來時,他才清楚地認識到,在10年前那場爭論中,鄭振鐸、夏鼐兩位錚友的遠見。此時,假如鄭振鐸、夏鼐出現在眼前,他會爬起來抓住他們的手說:“如果那時我能看到今天,也許不會……”

但是,沒有人來。

流逝的時光不會再一次到來了。今天,屬於他的,只有悲憤和無盡的悔恨……

上書政務院

1935年初夏。北平清華園中的古月堂。

即將赴河南安陽殷墟參加田野考古實習的歷史系學生夏鼐,和他的同窗好友吳晗踏著綠茵茵的草地在親切交談,暢述著自己日後的志願。夏鼐問打算留校任教的吳晗:“如果由你來選擇,你打算挖什麼古蹟?”

以研究明史嶄露頭角從而成為胡適愛徒的吳晗,不加思索地說:“當然挖明十三陵。”

兩人相視一笑,握手言別。他們誰也沒有想到,20年後,這次看似無足輕重的閒聊,竟成為現實,並由此引發起一場紛爭。

1955年10月4日,政務院秘書長習仲勳的辦公桌上,平放著一份剛送來的報告:

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

政務院:

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今天,我們的文化事業也得到了飛快發展。為進一步加強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我們請求對十三陵中的明朝統治者朱棣的長陵進行發掘。

封建統治階級的帝王,死後陵墓中都有大量殉葬品。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他在世時遷都北京,是十三陵的首陵,殉葬品可能多於其他陵墓。透過對長陵的發掘,以活生生的事例與實物,進行歷史探索,並可利用這些器物,進一步開展對明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史實的研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陵墓發掘後,就原址建立博物館,將出土器物整理陳列。以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古為今用”的方針,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階級教育,可進一步認清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醜惡面目,加強對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同時也可增加首都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內容。

當否,請批示。

郭沫若 沈雁冰 吳 晗

鄧 拓 范文瀾 張 蘇

1955年10月3日

習仲勳看罷報告,覺得事關重大,立即批轉主管文化的陳毅副總理並呈報周恩來總理閱示。

訊息傳開,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大驚。當他們得知這份報告的發起人是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時,便急忙前來勸阻並希望其收回報告,一場紛爭由此開始。

“出土器物是最可靠的歷史資料,我們發掘長陵後,可利用明成祖的隨葬器物,進一步開展對明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史實的研究工作,同時將出土文物整理後,就地成立博物館,對首都人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增加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