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中,卻把磚隧道的線索丟失了呢?儘管後來探溝加寬到9米,仍不見磚隧道的蹤跡。
經過進一步的發掘,才真相大白。原來第二道探溝,正處在磚隧道的盡頭,隧道在小石碑的位置,就已經彎向寶城中心了,而這彎曲的地方,又正是通往地下宮殿的石隧道的開始。磚隧道和石隧道,一個是末端,一個是起點,既不銜接,也不相對。發掘隊在此處迷失方向已成必然。在這裡,就不能不重新提起,在寶城券門中隱藏的那塊上刻“寶城券門內石碣一座城土襯往裡一丈就是隧道棕繩繩長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剛牆前皮”的那塊石碣,正是因為當初的一念之差,未能清理寶城券門,才造成後來迷失方向和發生了那麼多滑稽而熱鬧的故事。
工作隊清楚地記得,在那段苦悶的日子裡,劉精義一次突然從睡夢中醒來,他望望一直未眠的白老,極為認真地說:“剛才我夢見在探溝下面有一塊石碑,上面寫滿了字,因為有泥,看不清內容。”
面對他的夢囈,白萬玉只是一笑了之,他寧肯相信這是胡言亂語,而不屬真實。想不到半個月後,這個夢境真的成為一種活生生的事實。這是一種靈魂的感應,還是一種資訊的溝通與傳遞?或許,正如西方一位哲學家所說的:“夢境,不是一種幻想,而是未來的預告。”
看來,萬曆皇帝是“在劫難逃”了。
第五章 大廈崩潰
張居正溘然長逝,標誌著大明帝國最強有力的支柱轟然倒塌。大風起於清萍之末,朝野驟起反張浪潮。高拱的《病榻遺言》,使這位首輔徹底走向了悲劇的終點。而一代將星戚繼光的殞落,使帝國大廈徹底崩潰——
悲愴人生
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初夏,大明帝國的朝廷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叱吒風雲的一代首輔張居正溘然長逝。
自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張居正獨自擔負起輔弼萬曆皇帝和內閣首輔的雙重重任後,就開始了他那輝煌悲壯的人生旅途。他曾苦心孤詣地輔導聖學,主持改革,協調官府關係,一年四季繁忙至極。正如萬曆三年,張居正本人在給山東巡撫李漸庵寫信時談到自己的景況時所言:“自受事以來,晝作夜思。寢不寐,食不甘,以憂國家之事……每日戴星而入,朝不遑食,夕不遑食,形神俱瘁,心力異竭。”如此沉重的負擔,對於一個50多歲的人來說,長此以往,必然心力耗竭,難以承受。
果然未出所料,張居正在輔佐萬曆皇帝整10載的1582年2月,也就是他五十八歲的時候,終於一病不起了。
10年之前,張居正就患有痔瘡,因無暇醫治,最終導致了日後的惡果。他從家鄉請來一位名醫,做過手術後雖然得到根除,但從此血氣虧損,脾胃虛弱,不思飲食,不久便寸步難移,臥床不起了。在這個時刻,張居正只得再次要求致仕。早在兩年前,當已是18歲的萬曆皇帝相繼舉行了耕獵禮和謁陵禮這兩個標誌著皇帝本人已經成年並能獨立治理朝政時,他便向皇帝以“高位不可久竊,大權不可以久居”為中心議題提出了“乞休”請求。多少年後,人們仍能從這篇奏疏中觸控到張居正的真實情感以及深深的憂慮之情:
“臣受事以來,夙夜兢懼,恆恐付託不效,有累先帝之明。又不自意特荷聖慈眷禮優崇,信任專篤,臣亦遂忘其愚陋,畢智竭力,圖報國恩。嫌怨有所弗避,勞瘁有所弗辭,蓋九年於茲矣。每自思惟,高位不可以久竊,大權不可以久居。然不敢遽爾乞身者,以時未可爾。今賴天地祖宗洪佑,中外安寧……以皇上之明聖,令諸臣得佐下風,以致昇平保鴻業無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