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
相川的目光凝滯在小說最後一段話上:【感覺中,好像要開始放長期假一般。】
當令人恍然大悟卻震撼心靈的故事結束時,以這樣一處“閒筆”收尾,既顯得舉重若輕,又增添了文章的雋永意味。
相川有充分的名族文化自豪感和優越感,但是他終究還是一個重度的推理小說迷,他實在沒有辦法睜眼說瞎話把這部《放學後》批判一通。
本格推理小說的精髓在於挑戰讀者、迷惑讀者,既要留好自己的伏筆,又要把讀者的思維引向完全錯誤的方向,以至於在揭露真相時,給讀者以“噢,原來如此,我想錯了呀”的酣暢感和意外感。
《放學後》顯然做到了這一點,故事在開篇就把矛盾點集中到主角身上,迷惑視聽得令人髮指,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主角身上也的確帶著另外一個故事,而且跟主線上的故事互有關聯,可謂是一環扣一環,以至於看到結局,知道真相後,還沉寂在作者的局中久久不能釋懷。
因為,作者如此設計的最初意圖之一就是為了挑釁讀者。
相川只好暫時保持鬱悶的沉默,讚美是不可能,攻擊又沒什麼立場,除了那個瑕不掩瑜的“殺機”值得拿出來質疑一下,其他的部分實在構不成有效的槽點。
事實證明相川是對的,當第一批讀者看完小說之後,預料中的大規模討伐並沒有出現,反而是一小撮人扭扭捏捏地表達了自己的意外和“還算不錯啦”,而攻擊者們果然抓住了“殺人動機”那個點進行“狂毆”,但氣勢顯得舉步維艱。
然後越來越多的讀者入坑,以至於某些知名推理小說家都主動站出來對這則來自華夏的故事表示歎服。
“作者深諳我們推理之道,作者對我們的日常有著細緻的瞭解,這個故事從某個角度折射了我們國家這個時代的問題。”
“這是一個有別於其他校園推理故事的作品,是一部大人也能看的小說,作者不厭其煩地涉筆於某些生活細節,無非是為構制一個真實的世界,這為同型別作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文中關於師生關係的描繪,十分精確和貼切,這無疑增加了整本書的魅力,難得是,作者還將伏筆融入到了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對話中,可謂一舉兩得。”
“最令人驚歎的是,最後解謎時,關於推理的說明不是在靜態的對話下進行的,而是一邊做著緊張的動作,一邊進行解謎,使全書懸疑性一直保持到最後,避免了冗長說明時的單調乏味感,讓讀者的情緒始終維持在緊張狀態,真正是所謂“絕無冷場”的佳作。”
“只能遺憾的說一句,這位來自中華的古庸生先生,以其卓越的構思打敗了我們千萬讀者,奉勸那些讀書馬虎的讀者,要留心作者的每一段話,否則看到結尾處會有被作者玩弄的悔恨感。”
……
日本這個國度縱有千恨萬惡,仍有一個有點值得我們警惕,他們是一個能主動認識到自己不足,並且進行改進的名族,他們崇拜強者,鄙視弱者。
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才使得《放學後》不僅沒有被迅速禁止,反而是被大舉宣傳,他們提醒甚至是鼓動自己國家年輕的一代:“永遠不要鬆懈,那個已經強大起來鄰居國度,並非對我們一無所知,這位古庸生必然深入地研究過我們的歷史和現狀,而像他一樣的中華人一定不在少數,所以,打起精神吧,年輕人!”
接著,這本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