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自城門魚貫而入。據探子來報此番前往鄴城應考計程車子人數遠甚蔡吉在龍口科考。且應考計程車子之中還有來自荊州、揚州、乃至徐州、青州的青年才俊。僅此兩項就足見天下民心之所向。想到這裡,曹操的嘴角忍不住揚起了一絲欣慰的笑意。但見他抬手指著底下計程車子,意氣奮發地說道,“文若,汝看!天下英才今日皆入孤之囊中。”
然而曹操的話語卻讓站在一旁的荀彧心頭蒙上了一絲陰霾。不可否認曹操此番開科取士確實是將中原士林中的佼佼者一網打盡。可在這些士子之中有多少是為報效漢室而來?又有多少是衝著曹操的威名而來?這個問題恐怕曹操既回答不出,也不打算去考慮。如今外界對曹操的質疑聲雖是一浪高過一浪,但任誰也無法否定其對漢室立下的功績。至於荀彧本人更是從一開始就將曹操視作了中興漢室的唯一希望。所以下一刻,荀彧暗自按下了心中的不安,不動聲色地朝曹操拱手道賀。“恭喜丞相。”
曹操回過頭看了一眼荀彧,突然沉聲探問道,"文若可還氣孤在鄴城開科取士?"
荀彧胸口略微一緊,繼而艱澀地開口道,"開科取士乃國之大事,於情於理都該在許都進行。"
"而後讓天下士子拜謝天子?"曹操冷哼道。
"天下士子來此,不為天子乎?"荀彧揚起頭直視曹操反問道。曹操卻毫不退縮地瞪著荀彧默不作聲。雙方就這麼梗著脖子對視了半晌。終於。荀彧長嘆了一聲,衝著曹操苦笑道,"不過是幾個士子,主公何至於此!"
聽出荀彧話裡帶話的曹操長眉一豎,反問道,"此話怎講?"
荀彧直起腰,指著城樓底下應考計程車子,侃侃而談道。"開科取士雖在士林造起不小聲勢,然來鄴城應考者多為有才無名的年輕士子。真正名滿天下的賢士,絕不會來此自貶身價。"
"依文若之見,鄴城此番開科取士難獲名士?"曹操嘴裡詢問著荀彧,眼裡神色卻如千年寒潭一般降到了冰點。他當然也知道前來應考計程車子大多是出身貧寒的年輕學子。可這又怎樣!他曹操向來唯才是舉。荀彧若以為憑這理由就能將考場改回許都。那荀文若就太小看他曹操了。
荀彧當然感受到了曹操的怒火,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反倒是朗聲直言道,"彧以為開科取士之精髓不在招賢納士,而在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荀彧的最後一句話猶如一陣春風吹化了曹操眼中的寒冰。一瞬間曹操覺得他與荀彧又回到了十年前,回到了那段抵足而眠共商大事的日子。這才是孤的文若,處處為孤著想的文若。
"好!好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若不愧為吾之子房!"
曹操興奮地撫掌大笑,荀彧則謙遜地頷首一揖。"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並非是荀彧的靈光一閃,而是他深入研究東萊科舉之後得出的成果。至於選擇在這時候提出這一觀點,一來是希望曹操能懸崖勒馬不要再削漢室的顏面。二來則是曹操之前在河北清理兼併打擊豪強,將北地的世家名門、豪強土霸得罪了個遍。誠然在曹操高舉的屠刀下這些家族都選擇了臣服,但荀彧卻知曉這種臣服只是暫時的隱忍。眼下的隱忍時間越長,往後的反撲也越瘋狂。至少在荀彧的印象之中從古至今還沒有那個人在得罪了天下世家還能得善果。所以眼下的曹操急需一個政治契機來彌補其與世家之間的裂痕。借開科取士之機提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號,既安撫了世家,又能拉攏正在興起的寒門。更為重要的是,一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天下士林之中達成共識,身為丞相的曹操就能以士大夫之首的身份名正言順地與天子共治天下。
荀彧相信以曹操的才智必定能看出這句口號背後蘊藏的巨大政治利益。而此刻的曹操也確如荀彧預計的那般對"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讚歎不已。然而正當荀彧打算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