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還需多方聽取意見,人才盡用,以成大事!門生認為,在變法上倒可以贊同與反對的都借鑑一下!”
王怒了,道:“介夫,你這是什麼意思?變法事關父親多年心願,變法舉措,本來就眾口難調,難不成到時有人反對就要停下來。變法大事,本需強力行之,商鞅之證在前呀!”
“我……”鄭俠還想辯論,他想不明白在變法一事上,多年結識的王為何會在進了京城之後,像換了個人似的,所思所想,太過剛厲。這讓他很疑惑,一昧剛強,真的能成就大事?
“好了!”王安石打斷了他們地爭論,擺擺手說道,“你們不必爭了!變法之事,老夫自有主張。如何行事,心裡有數,你們就不必拿子賢的文章說事了!”說完看了鄭俠一眼,接著對王說,“元澤,今日你對子賢的言辭,為父就當沒有聽見,他日也不希望再從你嘴中說出來,明白了嗎?”
“是,父親!”王很不情願地說道。
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平息下來,不過,日後的影響,也許就不平靜了。
第一百七十一章 致仕
十一月底的政壇震動規模不大,威力卻不小。身為參知政事的歐陽修,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副宰相歐陽參政,正式地給官家上了一本奏章,強力乞求致仕!
這個致仕的奏章,不再是因為從政需要而耍的什麼花槍,而是實打實地乞求退休回家養老的心聲。不錯,就是養老,這是歐陽修奏章裡提到的最多的詞語,他說他老了,不中用了,感謝朝廷不棄,奈何力不從心,無力為政,為免尸位素餐,乞骸回鄉。
這奏章在大宋政壇引起了轟動的非議。若是平常的參知政事,也許不會有這般影響,但是當事人是歐陽修就難說了。歐陽修學識可為一代宗師,又喜好提攜後輩,可謂桃李滿天下,受他恩惠之人多如牛毛,其中不無朝廷高官,加上他為人中正,官場上有著不少朋友。對於他致仕的奏章,首先作為當年老搭檔的韓琦就不答應,還有身在宮中的曹太后也不滿意,一力要官家挽留。
官家趙頊最為難了,對於歐陽修的奏章,一方面他心裡有著其他想法,另一方面迫於眾人請求,加上他自己對於歐陽修也頗為賞識,只好拉下臉面挽留。奈何歐陽修去意已堅,堅決不肯留任,一再重申他的理由。
老朽是個很堂皇的藉口,明眼人都知道,歐陽修致仕的原因,與早些日子給人造謠彈劾肯定有著莫大地關係。也許是出於心灰。或者不好意思,沒有臉面再留在朝廷吧。
一連幾天,朝廷裡對此事議論紛紜,力主挽留者如韓琦、司馬光,都是位高權重之人;贊同歐陽修去任者,多為御史臺諸君。對於歐陽修,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再也忍耐不了,該去職”!歐陽修因為性格的原因,與他們矛盾頗深,可謂苦大仇深了,如今這個討厭的人就要離開朝廷。他們當然是極力贊同的。
不管朝廷如何討論,也不管官家是否已經同意致仕,歐陽修做得就更絕了,奏章一上去,就撂擔子不幹了,直接窩在家裡。不再上朝。一時間政事堂因為少了一個人,政事處理運轉慢了一拍,辦事效率也小了許多。也許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官家趙頊堅定了挽留歐陽修地意思,在下旨挽留與讓韓琦等人遊說都無效的情況下,他把主意打到了沈歡身上。
讓沈歡去和歐陽修說說大義,使之留任,這就是官家趙頊最後地主意了。本來,沈歡作為一個後輩。是沒有多少資格與歐陽修平等對話的,不過趙頊說了,前些日子的彈劾事件還是你沈歡幫歐陽修說話,怎麼說兩人都有了香火存在,這次過去,也不至於沒話說,也許歐陽修賣你一個後輩面子也說不定。
沈歡很不滿意這次任務,雖說他也不想歐陽修早早致仕,但心裡卻認為連韓琦都勸不了歐陽修,他就更沒有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