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一個案例。許多人在那兒幫助像迪娜這類病患,年輕的美國女子哈珀·麥康奈爾(Harper McConnell)就是其中一個。
哈珀留著暗金色的長髮,在熱帶的陽光下,她白皙的面板總是曬得褐裡透紅。她穿著隨意,除了脖子上掛著的那串非洲項鍊,她看起來與美國大學校園裡的學生沒什麼兩樣。然而,現在她卻身處被戰爭蹂躪的剛果,說一口流利的斯瓦希里語(Swahili),與那些在剛果叢林中長大的新朋友談天說地。她所踏上的這條路,是更多美國年輕人應該考慮的——旅行至發展中國家,“回饋”急需協助的人。
年輕人經常問我們,他們該如何幫忙解決性販賣或國際貧窮這樣的問題,我們總會先建議他們走出去看看世界。如果實現不了,就在家鄉籌款或提升人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這也是很棒的做法。但是要有效解決問題,你需要深入瞭解,光靠閱讀是不行的。你需要親眼看到,甚至在那裡生活。
哈珀和朋友在剛果“醫治非洲”的醫院中。
(拍攝:尼可拉斯)
我們認為,美國教育體制的一大缺失,就是年輕人即使對國內外的貧窮狀況毫無瞭解,也可以順利畢業。出國留學的學生,往往是到牛津、佛羅倫薩、巴黎深造。我們認為大學應當把花一些時間待在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實踐作為學生的一項必修課,不管是休學一年還是去那裡留學。如果更多美國人趁暑假到巴基斯坦穆赫塔爾的學校教授英文,或是到剛果的“醫治非洲”醫院工作,我們整個社會就會對周遭世界有更豐富的認識,世界其他地方或許也會對美國人有更正面的看法。
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常會擔心到海外當志願者的安全問題。她們擔心會感染疾病或遭受暴力,這當然有道理,但主要障礙還是對於未知情況的過分恐懼,這和非洲人或印度人到美國留學時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一樣。現實情況是,美國人和歐洲人在發展中國家通常會受到熱情款待,在非洲村莊遇到搶劫的機率,也會比在巴黎或羅馬低很多。通常生活在貧窮國家最危險的事情是開車,因為沒有人系安全帶;而紅綠燈嘛,如果有的話,往往是供參考而已。
美國女性有時候的確會引起多餘的注意,尤其是金髮女性,但是這樣的注意很少有威脅性。女性一旦在目的地安定下來,通常會發現那裡比想象的要安全。西方女性通常不會受到當地人的侮辱和騷擾,原因之一是當地男人覺得西方女性令人生畏。女性志願者通常比男性擁有更多的選擇,比如在保守的文化中,美國男性教導女學生甚至跟女性談話可能都不太妥當,而女性則男女學生都可以教,也能夠與當地的男男女女融洽相處。
民間團體為志願者提供了無數的機會。我們在這本書後面提到的援助計劃,大多也都歡迎志願者,唯一的條件是要能夠待上幾個月,否則不值得大費周章。待在剛果或柬埔寨可能不像待在巴黎那麼舒適愉快,但是這個經驗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哈珀在美國密歇根州和堪薩斯州長大,在明尼蘇達大學攻讀政治學和英文時,她並不確定將來該何去何從。她研究過貧窮與發展的問題,卻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畢業一天天逼近,她感到焦慮不安。大四那一年的五月,她聽說自己所屬教會和剛果的一所醫院建立了合作關係。這所位於明尼蘇達州伊代納市的馬可樓教會(Upper Room Church)很懂得這個重點:教友不應該只是開支票捐錢,也應該主動積極地做慈善。於是與牧師溝通前往剛果的安排後,哈珀同意前往戈馬市,監管與“醫治非洲”醫院的合作專案。
“我們想讓教友瞭解剛果東部的情況,讓他們有機會過來看看這裡的生活,”她說。“我也會讓教會知道當地的現實情況,這樣一來,在美國的構想才能夠確保符合當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