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紮寨。山園間的古建築,早已在戰爭中焚燬,現存最早的一處建築是崇慶寺內的金剛殿,為明代洪武五年修建,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到了清代末年,陸續修建了千佛閣、嘛呢寺、地藏寺和三教洞等多處建築群。
綠山,綠泉,綠的河,讓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蘭州,多了生命力的召喚。
始建於西秦時期的炳靈寺,又名龍興寺、靈巖寺,萬佛石窟分佈於北岸小積石山中方圓七公里的巖上。一尊懸崖坐佛有27米高,有著慈祥的容光。由雲梯小徑通往一處處窟龕,大大小小的窟龕有183個,佛像近700尊,有的窟中還有珍貴的北魏壁畫。尤其是西秦年間的造像題銘,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窟藝術題銘記,更是無價之寶。
唐玄奘在西行路上,曾於金城停宿一夜。他是在秦州時適逢蘭州伴侶,隨之到了這裡的。又遇上涼州人送官馬歸去,他又從這裡隨之向西去了。
誰也不知道,唐玄奘經過金城時究竟停宿何處。但這一路,可以說是順利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十六 河西走廊
“晨風吹來;一陣涼爽;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我的睡夢被列車播音員清新優美的聲音喚醒了。接著,廣播裡響起一組西域風格的歌曲,是大多數人都耳憝能詳的流行歌。王洛賓作為西部一代歌王,是讓人羨慕的。他把這一帶大自然的美景和勞動的快樂收入心中,釀出了酒一樣綿長的歌。它喚起人生活的信念,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情。尤其是在人們身臨其境時,一種內心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在餐車上聽女列車長說,是車過烏鞘嶺。睡夢中,已經進入神秘的訶西走廊。窗外是開闊的川道,一側可見裸露的峭拔的山脈,想必是祁連山了。看車窗外的站牌,是武威南。眼前,河西走廊的地貌有點象關中平原,只是秋天來得早一些,田畦旁一排排高聳的小葉楊,黃亮亮的葉子分外鮮豔,在洋洋灑灑地飄落著。住舍卻少有瓦屋,多是土坯造的矮小的平房,晾曬著黃澄澄的玉米。農人正在田裡收拾包穀杆,地裡有牛、羊、毛驢、騾子,這與關中平原的生態景觀已完全不同了。與農業文化氣息相通的家畜,在發達地區已被鋼鐵肌體的機械化取而代之,但在這裡還保留著落後生產力的某種溫暖。一片片鮮黃的油菜花,在這個季節,可能是作為飼料用的。
再向西,樹少了,人煙也就少了。偶爾有一群羊,不算豐茂的草地,起伏或平緩,只是沒有瞅見人影兒。草好一些的地方,有塔狀的東西在遼闊的灘地上有規則地聳立著,好幾米高,是草場的地界嗎?沒搞明白。
從唐朝絲路的地圖看,河西走廊以西的大片領域,幾乎是一個空白。先是岷山下今稱岷縣的臨洮,再是今稱巴燕的河西九曲。緊接著的是青海湖,那一枚碩大無比的充滿鹹味的高原的眸子。也就在其西面的廣闊地域,只標了三個大字:吐谷渾。
安史之亂時,吐蕃軍趁邊境空虛,竟攻入首都長安。十數日後,被郭子儀大軍逼退。之後的吐蕃之戰,秋風漢關,雲壓岷山,嚴武領兵收復失地,並寫有《軍城早秋》一詩。杜甫在漂泊到成都後,嚴武作為劍南節度使關照過他,於是杜甫也寫詩相和,算是一種禮物吧!王昌齡的“黯黯見臨洮”,“白骨亂蓬蒿”,是說多少勇士在這裡征戰,留下的只有雜陳於野草裡的白骨了。吐谷渾,原是鮮卑族建立的一個國家,先是被隋朝所滅,後又降服大唐。之後,吐谷渾被吐蕃所滅。人們所熟悉的唐詩中,有一首王昌齡的《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駐守吐谷蕃故地的唐軍士兵,在青海湖邊的烽火臺上,於秋風黃昏吹奏羌笛,思念著家中的妻子,該是多麼憂傷啊!為維護河西走廊絲路的不受侵擾,唐朝廷曾幾次統兵抵禦吐蕃,青海湖邊的砂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