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部分

切都好勿要掛念等等之類的話,他所想知道的竟是一個字都沒提。

山東那邊,究竟是有事還是無事?

第四卷 青雲路 第021章 殿試

殿試亦稱廷試,一向在會試之後舉行,歷來便是三月。洪武三年初開科舉,定殿試日為三月初三,後罷開科舉十數年,待到洪武十八年方才再開科舉,又定三月朔日為殿試日。話雖如此,卻也有例外的時候。永樂七年,就因為永樂皇帝朱棣北巡,原該舉行的殿試便推遲了兩年,直到永樂九年方才舉行。今科殿試亦是延遲了十幾天,最後定在了三月十八日。

殿試由天子親自策問,自然是非同一般的肅穆光景。和會試只考經史不同,這殿試製策不但考經義,更考時政。制策公佈之時,滿殿二百餘名貢士自是人人聚精會神,張越也不例外。

“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昔之聖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唐虞之世治道彰明,其命官諮牧載之於書……周禮,周公所作也,何若是之煩與,較之唐虞之無為蓋有徑庭。然其法度紀綱至為精密,可行於天下,後世何至秦而遂廢?漢承秦弊,去周未遠,可以復古,何故因仍其舊,而不能變與唐……人之恆言為治之道在於一道德而同風俗,今天下之廣,牲畜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趨向之異,宜道德何由,而一風俗何由?而同子諸生於經史時務之熟矣,凡有裨於治道,其詳陳之,毋隱,朕將親覽焉。”

待聽明白今科制策乃是論治道時,張越心中頓時生出了無數條陳,沉思許久方才動筆。

相比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不用如同會試鄉試一般在貢院中擠那小小的號房,入內受策時更不用搜身以查夾帶,此時眾貢士恭送了皇帝,便開始全力以赴。雖說都是貢士,但畢竟三甲名次極其重要,若是忝附榜尾,自然不是什麼光榮的事。縱使是張越也忘記了之前祖母的囑咐。畢竟,最後是一甲二甲還是三甲豈是他能夠決定的?

能擔任殿試主考官的歷來都是天子駕前最受寵的文臣。比如永樂二年乃是解縉,永樂五年是胡廣,永樂九年則是楊士奇,如今這永樂十六年的戊戌科殿試則是翰林學士楊榮擔任主考官。相比廷上進士中幾個五十開外的白頭翁,四十開外的他顯得極其精神,佐以下頜幾縷長鬚,更顯儒雅風度。幾個比他年長的考官坐在那兒,愈發顯得如同陪襯。

此時皇帝早已退去,楊榮的目光便在一個個士子中掃過,看到張越時不禁微微一笑。朱棣對張家的信任無可動搖,由於英國公張輔的關係,張越雖年紀輕輕卻能躋身於貢士之列,但這文章上的功力卻得經時日磨練。所以說,張越即便今年成為進士,這名次上卻不好奢求。不過想必朱棣並不在意他的名次,關心的也就是他是否能中而已。

話說回來,當今天子縱使再喜愛張越,應該決不會讓第一宣力武臣的近親入閣。

張越此時完全無暇去看別人。這殿試雖有正式試卷,也有草稿紙,但他只有一天的時間,若是打好草稿再謄抄決計來不及。所以,他瞥了一眼草稿,乾脆直接開始動筆。

北方三月的天氣仍是寒冷,可他一口氣寫滿了三張卷子,估摸著能有一千字的時候,額上已經佈滿了細密的汗珠。這時候,他方才掃了一眼周邊人,發現人人皆是全神貫注額頭冒汗,於是便不再左顧右盼,順著思路寫下去,他漸漸發現了平素勤於練字的好處,至少,這一個個端正的小楷不費什麼功夫就從筆下宛轉流出,瞧著倒也賞心悅目。

想當初他數九寒冬練字不輟的時候,大約杜楨就想到這一刻了。

如同現代那些監考官一樣,這殿試的主考自然不是坐在那兒紋絲不動。楊榮在坐了一個多時辰之後,便開始沿著考生的位子走動,甚至也會隨手拿起已經謄抄完一部分的卷子瞅上一眼。幾百份卷子,這讀卷官判卷的時間卻只有短短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