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或暴露在化學毒素中而不知,感染的病毒揮之不去,像B、C型肝炎病毒帶原。長期扣著扳機代表“活化”持續,各種與發炎有關的細胞不斷被調派去患處,炎性物質持續釋出,清理的工作越來越難以完成,附近的組織開始受到波及,修補工作負擔加大,受傷處不易癒合或出現疤痕、瘢塊情形(這些狀況發生在血管內,就是形成粥狀硬化、膽固醇積聚、管徑變窄、血壓上升、血管開始阻塞;出現在肝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肝纖維化、肝硬化的形成),到這個時候,功能失調變成常態。不過,更重要的是慢性發炎大部分會演變成全身性、系統性,而且無法真正痊癒或癒合。

此外,發炎的組織會產生“放射式”效應,使得看起來毫不相關的遠處器官受影響。例如近年來研究顯示,慢性牙周病或牙齦炎會引起血管硬化,並且與冠狀動脈病變(冠心病)及腦中風有關;長期大腸激躁症和“腸滲漏”現象(第十章)與關節炎關係密切等。顯然,即使一開始看似無關痛癢的小發炎,假如讓它變成長期慢性的話,許多出乎意料的毛病就會產生,出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景況。但為什麼那麼容易變成慢性呢?這就是前述的當代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方式,使很多人身處“易炎”狀態而不知。因此要避免“星星之火”焚身,去除慢性發炎“原因”與降低發炎“風險”確是首要任務(表9…1至表9…7),但在病態年代中,要真正做到這兩點並不容易,因此設法平衡“發炎機制”,讓發炎物質得到安定,不失為更切實際的做法。當然把“發炎—消炎—腸滲漏—發炎”的惡性迴圈打破,建立一個不易發炎的身體就是終極目標了。

。 想看書來

“發炎—消炎—腸滲漏—發炎”的夢魘旋渦(1)

現行的醫療觀念,碰上任何發炎,不管是意外損傷、運動扭到,抑或喉嚨疼痛、關節發炎,大部分人都會想盡辦法用藥物(找醫生或買成藥)來止痛消炎,於是服食各種消炎止痛劑、抗生素成了標準治療慣例。事實上,在所有的藥物中,消炎止痛劑是最多人花錢購買的藥物,也是在暢銷藥品,特別是“成藥”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大眾所熟悉的像百服靈、阿斯匹林及許多所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等,真是不勝列舉,而抗生素的濫用,更是到了幾乎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您可知道這些藥物的作用,只是短暫地阻斷髮炎過程,或濫殺了無辜(好、壞細菌一起消滅),而完全沒有根除發炎的原因、誘因。除了掩蓋症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類更是高居藥物不良反應的榜首(《美國內科學雜誌》1997年的報告中,美國每年平均就有7000多人的死亡與76000多人的住院是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有關)。

事實上,這類藥物最大的問題,就是出現所謂“兩難局面”,因為止痛的同時,卻不斷刺激腸黏膜,破壞保護黏膜的因子,引起慢性腸道發炎,逐漸出現“腸滲漏”現象,長期依賴這些藥物的人,等於讓長達30尺的腸道,長期籠罩在“炎性風暴”之下,持續觸動人體最大的免疫網(沒錯,腸子是最大的免疫網),造成“腎上腺壓力”現象,引起“皮質醇”分泌增加,阻礙修復功能,干擾免疫力,也埋下日後發生“腎上腺疲乏症”(第八章)的禍根;而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更是造成“腸道生態”失衡的一個主因(第十章),而且同時也會產生“腸滲漏”狀況,出現“腸漏綜合徵”,使得原想消炎卻反而使發炎的狀況全身化,波及其他組織、器官,結果是前有狼後有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掉進了“發炎—消炎—腸滲漏—發炎”的惡性迴圈、夢魘漩渦!

不做“易燃”人體,避免與“炎”共舞

如果把“發炎”喻為“山火”,我們都知道太乾燥的氣候,烈日(發炎物質)當空最容易發生山火,一根小火柴(扳機)就可造成熊熊烈火(急性發炎),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