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的心思,不過韓琦地一番臨別贈言,讓他猶豫了,也為難了;回到宮裡,去相曹老太后求教,這位老人家這幾年已經完全不管事了,只說讓官家定奪,婦道人家,能不參與朝政就不參與;當然,以她與韓琦的交情。末了還是幫了韓琦幾句,說他經驗豐富,看人精準,若有什麼交代,儘可施行。
韓琦大體是屬意司馬光做繼任者的,這就與趙頊心目中的王安石相矛盾了。當然,如果司馬光一點本事沒有,也就沒有這般煩惱了。偏偏司馬光為人處事,舉朝上下,有口皆碑,連他也甚是景仰,至於處政能力,也頗有手段,特別是最近鼓搗出來的裁軍計劃。也稍稍加深了趙頊對他的印象。到底用王安石還是司馬光,倒讓趙頊大大的苦惱了。
其實不少朝臣比趙頊還要苦惱,雖然說任用宰相是官家一個人的事。由他說了算。不過作為朝臣,也有參與地責任,畢竟誰做這個上司,關係到他們日後地利益,想不上下竄動也難。而朝臣的選擇可比趙頊一門心思要任用能實現他志願之人要多得多了,除了兩位參知政事,他們還有能從翰林院選擇的權利,另外文彥博等老臣也有著莫大的競爭力。
至少各位向官家上章推薦的人選裡,就繁雜得多。具體說來,是三分天下,與韓琦估計地一樣,除了王安石與司馬光,翰林院的其他老臣,也有著很大的能量。在推薦的人裡,最令御史中丞王陶感到震驚地就是之前自作主張彈劾韓琦地幾位言官,“不約而同”地推薦王安石,不解之下。王陶一尋查,發現這幾人都與制置三司條例司的呂惠卿交好!
王陶頓時明白過來,他們御史臺,給有心之人利用了。在這次打倒韓琦事件中,充當了出頭鳥!震驚之後,王陶就是憤怒,對王安石一方也生起恨來。別無可慮,他選擇了司馬光,打著御史中丞地名義。上了奏章。大肆誇讚司馬光,大力舉薦對方成為下一任宰相。宋代的御史。可以彈劾百官,可以彈劾宰相,甚至連皇帝都可以彈劾,因此在朝堂也是一方力量,而且大到令人忌憚與側目地地步。
王陶作為御史的總領,他的態度,也決定了眾多御史們地態度,幾乎九成以上的言官都支援司馬光。王陶的前任,也就是呂誨在的時候,御史臺就與王安石結下了好大一個恩怨,只要能打擊到對方,那也是沒有好選的了!
御史們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官家趙頊的態度,加上司馬光一定的實力,因此在四月十三這一天,深感政事煩擾的趙頊,再也忍不住,下了一道聖旨:翰林學士司馬光光,從參知政事擢升為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本來這應該是一道一小部分人不爽而大部分人皆爽地聖意,然而,事情相反了,因為在這個職位之前,趙頊竟然加了兩個字權代。
權代,與王安石當年權代參知政事一樣,只是暫時的代替。也就是說,做得不好,還可以名正言順地拿下,不用任何大義理由。是很沒有保障的兩個字眼。這就讓大臣都有了異樣的心思,特別是王安石一方,暗自欣喜,不少人以為官家是迫於朝中的聲音稍作妥協,待事情定下來,這個相位,還有商榷的餘地!因此其中之人,自聖旨下達之後,就開始了上下跳動,極力遊說與張羅,為王安石的上位做好準備!
除了司馬光沒有異議外,這邊對這道聖旨最不滿意的便是他的學生沈歡了,為此我們地主角已經不下一次在肚子裡腹誹我們偉大的皇帝陛下了。歷史已經改變,這是沈歡的認識,若按照歷史軌跡,韓琦下臺後,王安石也沒有立刻上位,而是從其他老臣裡選擇一個比較聽話的來做宰相;至於司馬光,當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言官,而且是快要到洛陽去釣魚的小官。如今,早做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