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一抬出五德終始說,又拿孔融說事,孫邵當然就更沒有話說了,唯有閉嘴坐下。
太史慈饒有興趣地看著兩人這場小小的辯論,心中卻更希望這場辯論藉由今日在場的百姓的嘴傳播到青州各地,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由特種精英扮成的說書先生編成評書傳播,畢竟管寧剛才的那番反駁孫邵的話非常的精彩,而且通俗易懂,百姓是很容易理解其中含義的。
見到兩人坐下,太史慈一揮手道:“多餘的話我太史慈就不多說了,不過我青州馬上就會改革吏治,官吏的選拔不再是某人說了算,而是有一套官吏選拔的標準和方法,以後我青州官吏的素質只能比這個標準高,不能比這個標準低!看誰還敢拿著朝廷給的權力肆意妄為。”
話說到這裡,太史慈已經達到了自己這次精心佈置的斬頭大會的根本目的,下面就是對陳逸和管統行刑了,一刀了結兩人的性命完事。
陳逸和管統的鮮血還未散去,太史慈的話語卻已經傳遍了青州的街頭巷尾,“龍星怒斬陳逸管統”“管統嘻笑北海孫邵”“子義痛思青州吏治”成了整個平原故事的最後三部分,而太史慈那要改變的青州吏治的嘹亮口號卻深深地鐫刻在青州百姓的心上,成為一種期待。
隨即,太史慈開始動手,一場腥風血雨在青州的世家大族中展開,有了許攸的指徵,青州的一個個與袁譚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世家大族浮出了水面,在還未明白怎麼回事時,這些人就已經被太史慈用雷霆萬鈞的手段拿下,這些世家大族要想有所反抗都不可能,因為太史慈十分巧妙地把他們和陳逸與管統放在了一起,如此一來,在青州沒有人會為他們說話,按照人們的慣性思維,和陳逸管統並列的人物哪裡會是什麼好人?更何況太史慈並沒有大搞什麼“株連九族”這種令百姓驚駭欲絕的事情,而是輕描淡寫地抄沒了他們的家產,只把一個家族中的主犯抓了起來,對於他們的家人還是好言安慰,並沒有為難他們,這令青州的百姓大生好感,覺得太史慈並非是嗜血好殺不講道理之人。
不過在這階段最讓太史慈高興的事情是,由於沒收的了大量的世家大族的土地,大量的無主耕地出現了,而青州人口此時還不足以耕種這麼多的田地,所以太史慈下令此時正在兗州任城郡收編黑山軍那十幾萬老幼病殘的孫觀帶領這些可憐的百姓趕回青州,如此一來,青州有了足夠的勞動力,至於他們的口糧問題也得到了不錯的解決,本身青州的存糧就很多,再加上與袁潭交手從袁譚那裡得來的糧草,足夠了。
隨著一個個青州各地出身世家大族的地方官吏被太史慈揪了出來,又在太史慈透過說書先生的“故事講解”下,百姓對舉薦制度越發的沒有了好感,甚至發展到最後,則演變成了一種觀念:凡是贊成舉薦制度的,都是陳逸和管統的同黨,也是對青州居心叵測的人,人人得而誅之,在如此情況下,青州那些本來就膽戰心驚生怕平原事件連累到自己世家大族更是保持沉默起來,要是被太史慈誤會那可非常不妙。
打鐵趁熱,太史慈藉機宣佈了青州官吏選拔實行科舉制度,不過太史慈並不說這是自己的發明,而是再一次把漢靈帝的“鴻都門學”抬了出來,有了漢靈帝這塊擋箭牌,再加上自清除青州亂黨的餘威,科舉制度推行得出人意料的順利,那些世家大族惟有默默接受這一事實。
至於說到這時代整個政體的改革,太史慈卻有了新的想法,此時的太史慈已經不再是那個幼稚的政治入門者,現在的太史慈早已經摒棄了在這時代實現民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