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和加強鎮戍力量,做出了在適當時間進行人事調整的決策。何謂適當時間?“主戰”和“主和”派爭執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聖主非常不滿,詔令內史舍人封德彝火速南下高陽,明確向中樞核心層表達了自己的意願,雖然這一意願十分不確定,但最起碼說明聖主心情焦灼,迫切希望北疆鎮戍危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得以緩解甚至是解決。
今日再議,形勢大不一樣。楊玄感敗亡東都危機結束後,發動第三次東征的國內條件基本具備,未來幾個月國內爆發較大的天災**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主要就是政治上清算叛逆,軍事上戡亂剿賊,一方面沉重打擊保守勢力,穩固聖主和改革派的執政地位,確保對朝政的絕對控制,一方面平定大河南北和江南的叛亂,保證田地有收成,保障大運河暢通無阻。這樣一來,能否繼續東征,就取決於外部條件了,而外部條件中,裴世矩已經獨自承擔了穩定西土的重任,如此就剩下北疆鎮戍,只要北疆局勢穩定,長城鎮戍固若磐石,則第三次東征極有可能成為現實。
中樞核心重臣們的立場和態度也發生了變化,首先就是裴世矩的立場發生了變化。
考慮到西土之行的使命如果完成,西突厥和中土必然聯手把東。突厥人趕出西域,三大強悍勢力隨即對峙於大金山(阿爾泰山)。大漠牙帳陷入被動,為阻御西突厥人越過大金山,他們要全力以赴,為此必然有所選擇,必然要向中土妥協,必然會減少投入到遠東的力量,這顯然有利於中土進行第三次東征。
但同時,大漠北虜會加強磧南方向的防守,於陰山一線囤積重兵,確保自己陷入兩線作戰之窘境,如此北疆鎮戍的壓力就大了,更嚴重的是,東西兩部突厥畢竟同根同源,而西突厥人為了集中力量與波斯人作戰,必定會竭力挑起東。突厥與中土的戰爭,所以未來數年內已經不是有沒有南北大戰,而是南北大戰何時爆發。
從目前中外大勢來說,為確保中土贏得南北大戰的勝利,首先就要想方設法延緩南北大戰的爆發,給中土恢復國力贏得更多時間,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首要之務就是加強北疆鎮戍力量,打鐵需要自身硬,自身實力不夠當然對抗不了強敵,其次就是有發動第三次東征的必要,把東征進行到底,而東征的最後勝利可以讓中土征服遠東諸虜,佔據遠東之利,繼而在南北對抗中贏得更多優勢。
裴世矩的立場“鬆動”,直接影響到了蘇威,而蘇威迫於即將開始的政治清算對西京所形成的重壓,他也只能接受事實,藉著裴世矩所“給予”的契機,適時改變態度。
這兩大“阻力”一去,中樞核心決策層的氣氛頓時為之改觀。
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因為自家兒子的問題陷入個人危機,此刻也果斷明確了態度,之前他們雖然支援聖主,但在繼續東征一事上持慎重態度,畢竟條件不具備,政治上不能衝動,盲目支援聖主最終只能害了聖主,然而此刻他們義無反顧了,堅決支援東征,態度非常明確。
中樞核心決策層在是否繼續東征的意見上漸趨一致,這種情況下急需解決的就是北疆鎮戍危機了。
臨時代理兵部事務的右候衛大將軍趙才針對北疆鎮戍危機提出了兩個對策,其一,增加鎮戍兵力,其二,剿殺賊寇,其中迫在眉睫需要剿殺的賊寇就是白髮賊。
=
。。。
第六百五十章 挖個坑,誰跳?
對策好拿,但執行難度太大,甚至連執行基礎都不具備。
增加北疆鎮戍兵力,兵力從何而來?是從其他地方調兵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