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肥沃,地理形勢當然比開封更具優勢,更符合趙匡胤“據山河之勢而去其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的長遠打算。隨著一個個割據政權的翦滅,這裡已居於天下之中,在這裡可以遙控江南,俯視中原,兼顧長城內外,而以後再遷都長安,則更有利於創立一個像漢武帝和唐太宗所締造的強漢和盛唐的煌煌大業。
更重要的是,趙匡胤還有一個不便明言的理由,那就是在汴都開封正在潛滋暗長著一股無形的勢力,這股勢力已經擾得他心煩意亂,壓得他有些喘不過氣來。他想透過遷都,擺脫趙光義這股勢力的糾纏,使他在開封苦心經營的這個山頭在無聲的較量中土崩瓦解。
趙匡胤要遷都洛陽的打算從未向任何人透露,因此他一說出來,群臣盡皆愕然,誰也沒有思想準備,一時都無言以對。
晉王趙光義心中吃了一驚,他敏感地覺得,皇上的這一著,似乎是衝著自己來的,心中立時緊張起來同時,也是暗自僥倖自己這個哥哥雖然已經開始懷疑警惕自己,但始終想透過溫和手段化解自己這個威脅,此次特意帶自己來洛陽懷念過去多半便是想以兄弟親情感化自己。
這樣想著,趙光義表面上卻一片平靜,裝得若無其事,他要靜觀待變,反正他若是預料不錯的話,此事不用他或者他的人出頭,便有大批人站出來反對此事。原因無他,一個‘利’字可以道盡一切。再說他變天大事已經展開,反對此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或者說到時候遷不遷都還不都是自己說了算。
果然,屋子裡沒有沉默多長時間,便有大臣開口說話了,而且是樞密院副使沈義倫這樣層次的重臣,只聽沈義倫進言道:“陛下,臣斗膽認為,東京有汴河漕運之利,每年從江淮一帶船運米穀數萬斛至京都。京都駐有禁軍十萬人,全都靠這些糧食供給。陛下若是遷都洛陽,這些糧米如何運送?而且朝廷府庫、重兵皆在東京,累代相襲,安國已久。若是突然遷都必會動搖根本,臣以為實在不妥。”
深夜第二更送上,本書最大的一個轉折點、**點即將到來,但最近過年忙,寫完往往沒有好好改甚至就沒有改便上傳發布,有時內容上有些囉嗦,比如旁枝末節寫得多了些等或者還有其它問題,有兄弟已經提到了一些,我每天都會虛心看評論區,有些兄弟說的很有道理,前面一些多餘的內容今天本來是想刪了去,但上架vip內容修改之後不能少於之前的字數,這樣就不好改了,今天我已經聯絡編輯看能否讓編輯幫助修改。
第六百章 第二步計劃
趙匡胤看了看沈義倫,毫不猶豫地說道:“遷都之事朕思之日久。往昔忙於統一天下,收復諸侯小國,無力及此。今江南光復,大業初定。正是遷都的上好時機。若說遷都不便,也是實情。但萬事開頭難,真的開了頭也就沒有什麼大難了。遷都之事莫非比平北漢、降南漢、收復後蜀、南唐還難嗎?實話跟你們說,朕不光要遷都洛陽,將來還要定都長安。”
到了這個時候,隨行參知政事盧多遜不能不說話了,他上前啟奏道:“陛下,京都遷移乃是大事,應慎之又慎。臣聞國之安危,在德不在險,請陛下三思。”
趙匡胤道:“盧卿之言固然有理,然開封地處偏僻,長居於此,神州之大,諸多地方鞭長莫及。不出百年,天下民力竭矣。”
盧多遜一想自家數十年經營的根基全部在開封一帶,若是遷都洛陽,勢力和利益的損失極大,不由急了,雙膝跪地,一臉正氣的諫道:“陛下上承天命,下馭萬民,開封帝王之居,人傑地靈,必不致如此。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其他眾臣見陛下向來寵信的副相如此說,再沒有顧忌,也都紛紛附和。趙匡胤知道並不是臣僚們都不理解自己的意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