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英才培訓班的訊息就聞風而動。

在媽媽的要求下,孩子們不得不做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英語、數學,寫作、計算機、美術、音樂……媽媽們恨不得每一樣都讓孩子學。現在的大部分孩子都多才多藝,可是卻很少有孩子精通其中一門技藝。面對五花八門的培訓班,如果孩子稍有微詞,媽媽就會說:“這全都是為了你呀!”孩子只得無條件地服從媽媽。

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懷疑這些媽媽是為了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才逼孩子學這學那的。

除了極少數的人外,韓國大部分的女性都有一種受害的潛意識。因為無論社會怎麼變化,撫養孩子、操持家務都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女性份內的事。結婚前,作為一名女性還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做喜歡做的事情,可是,一旦結婚生子,成為媽媽的女性就會被家庭所束縛,無法再實現自己的夢想。潛在的受害意識就漸漸地顯現出來了。

有的媽媽經常心理很不平衡。當看到朋友或者姐妹嫁給一個有錢男人的時候;當看到別人裝修新房子的時候;每到節假日看著別人出國旅行的時候;當看到和自己孩子年齡相仿的小孩,由於家庭富裕而衣著光鮮的時候,她們的心理都會非常不平衡。最觸動這些女性神經的,就是看到電視劇裡的醫生、律師、老闆和職業女性等所謂的精英們都過著富足自在的生活。別人在高檔的西餐廳優雅地就餐,而自己卻為了一分錢在市場上同人砍價,兩相對比,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同別人的比較中,所產生的受害意識逐漸轉化成了“恨”。“要是我當初學習再努力一點……”、“如果當年我努力考取律師資格……”,可是,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的。

在媽媽的眼裡,年幼無知的孩子的前途尚未確定,媽媽可以將自己的理想在他們的身上得以延續。於是,孩子們只剩下媽媽給他們選擇的一條路了,那就是要過上令別人羨慕的生活,補償現在的貧窮。不知不覺中,媽媽迷失了自己,也扼殺了孩子的自由成長。

媽媽們忘記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孩子們有自己的生活,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

孩子的願望VS媽媽的心願

我在撫養三個孩子的時候,美國還沒有培訓學校。這裡只有為具備特殊才能的孩子設立的專門學校,相當於韓國的藝術學校。

南希在藝術方面似乎很有天分,她曾經想去專門學校學習。但是,最終我還是把孩子們都送到普通學校去了。因為,透過我的觀察,發現南希並沒有超常的天分。如果盲目地送她去專門學校學習藝術,在今後的學習中有可能被淘汰,這樣將會給她的一生造成巨大的傷害。

南希並沒有放棄她的愛好,她對藝術方面的東西仍然很著迷。我雖然沒能對孩子們進行專門的藝術培訓,但是,作為感性教育的一個方面,我決定讓他們去學習鋼琴。家裡恰巧有一架鋼琴,而我們還有一位會彈鋼琴的鄰居。

“孩子們,你們想不想直接用鋼琴彈出你們喜歡的音樂呢?彈鋼琴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喲!”

孩子們使勁地點頭。開始的時候,他們學得很認真,可是沒過幾天,孩子們就開始看我的眼色行事了。有一天,又到了學鋼琴的時間,他們總是磨蹭著不想去,互相交換著眼神。終於,愛麗絲鼓起勇氣對我說:“媽媽,我們一定要學鋼琴嗎?”

我很意外,我以為孩子們會喜歡彈鋼琴。我問他們原因,他們說非常討厭彈鋼琴時的氣氛,有這時間不如去做些其他想做的事情。而且,他們對教鋼琴的老師也不太滿意。我問他們從什麼時候開始產生這種想法的,孩子們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

“其實,從一開始我們就不太喜歡。”

“那你們為什麼不早說?”

“媽媽不是希望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