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鄴城。
中路,騾騎將軍張飛率軍七萬東出潼關,取大道進攻洛陽。
南路,上大將軍關羽率九萬大軍由宛城而出,與漢中劉封所部三萬人馬會合,進攻汝南及許都所在。
三路大軍以北路進攻魏都的人馬實力最強大,顯然漢軍的滅魏大方略依1日採取之前的先北後南方略,集中主力攻取河北,然後再取中原。
但是,此次與先前相比又有不同。
在開戰前的戰略會議上,上大將軍關羽明確表示南部軍團不應該再作為佯攻部隊,他認為在目前的形勢下,應該將進攻的重心集中在河南中原一帶。
因此,在經過反覆的磋商之後,朝廷與關羽都做出了相應的妥協,對進攻中原的中路和南路兵馬相應增加,總數達到了近二十萬之多,而名義上作為主攻集團的北路軍,人數反而被削減到十七萬。
按照大漢國高層的分析,此次滅魏之戰的勝算極大,而誰能在滅魏之中取得更大的戰功,顯然對提升自己威望與影響力有極大的作用,這也是關羽增加進攻中原兵馬數量的原因。
早在漢軍兵馬進行集結之時,魏國方面就已經作出相應的反應,根據細作的情報,漢國此次軍隊集結的規模空前龐大,曹操意識到,漢軍此次是打算發動一場傾國之力的大決戰。
經過前幾次的戰敗損失,魏國現下能呼叫的軍隊不超過二十萬,其中精銳之軍不過十餘萬,其餘大多是郡兵以及新訓練的部隊。而漢軍則有近四十萬,幾乎是魏**隊數量的兩倍之多。
兵力上的劣勢,使得曹操不得不小心翼翼的部署他的兵力。
根據情報的判斷,曹操判定漢國的進攻重點依然在河北,於是,他親自坐鎮鄴城,統帥自夏侯尚以下七萬精銳,據守河北一線。
大將軍曹仁奉命統帥四萬兵馬守備洛陽一線,而左將軍于禁則統帥六萬兵馬守備汝南一線,中原共計十萬兵馬,以抵禦關羽張飛所部的進攻。
儘管新稱帝的吳國對魏國展示了相當程度上的友好,並秘密表示將來若魏漢兩國發生戰爭,吳國將處於中立狀態。不過,曹操對他這個狡猾的後輩顯然不太信任,因此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仍命驟騎將軍營真率軍三萬,坐鎮徐州,監視淮南之吳軍。
這是方紹第一次作為名義與實質上的統帥出征的,十七萬的大軍在這樣一個冷兵器的時代,已經算得上是一支規模相當龐大的軍隊,但在方紹眼裡,十七萬其實是一千七百人差不多。
經過這麼多年的實戰和理論研究,方紹的領導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層次,在方紹看來,打仗其實和當廚子炒菜差不多,高明的廚子,對於作菜的每一道工序,用的每一味佐料,每一分的火候都瞭然於心,就像是出於本能一樣信手拈來。
方紹現在的心境就是這樣,至少他認為如此。
數天之天,十七萬大軍越過長達一百多里的無人區,這裡本是富庶繁榮的平原地區,但在上一次的戰爭中,這裡的數十萬的百姓被方紹迂往了關中,戰後曹操也沒有補充太多的人口,因此,這一帶漸漸的形成了一片空曠的無人區,也是兩國天然在河北天然的分界線。
根據情報,魏軍防禦部署早已在一個月前完成,鎮守鄴城的中魏國的衛將軍夏侯尚以及司馬懿、陳群等所率的約三萬兵馬。
曹操自領軍三萬,坐鎮鄴城西南的安陽,與鄴城形成犄角之勢,其餘一萬多人馬,則一部分被被部署於黎陽,防止漢軍實施上次的奔襲黎陽,斷絕南北聯絡的計策。別一部分則被部署於西東兩翼河內郡與陽平郡,防止漢軍饒過鄴城所屬之魏郡,經此兩郡南渡黃河。
所謂十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曹操顯然是被漢軍的陰謀詭計給打怕了,如此謹慎的防禦策略,實在有點不符合他的用兵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