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時間,引起重大爭議。

《立正安國論》採用駢儷漢文,以主客問答體裁展開,由宗教信仰敘述到國家政治改革,以天災地變說治世安國之要道。他認為之所以各種災害不斷,乃因違背《法華經》正法,唯有弘揚法華之妙法,才能消除災難,始為立正安國之道,故名“立正安國”。

三 忽必烈很生氣(2)

《立正安國論》“略本”真跡由中山法華經寺收藏,其“廣本”真跡藏於京都本國寺。日蓮上人所提交的《立正安國論》與中國漢朝的“天人感應學說”有著類似的邏輯思維,應該說無甚新意,但巧合的是,他準確地預見到日本此後遭受蒙古來襲甚至幕府發生內亂的歷史事件,以至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批日本軍國主義者,把日蓮上人塑造成所謂的“憂國聖人”而大加吹捧。

忽必烈要求高麗配合蒙古朝廷說服日本,但是高麗的態度是非常矛盾的,甚至可以說高麗人並不贊成蒙古征服日本的決策,因為高麗擔心會被捲入戰爭。

此時,經過蒙古連續三十年的打擊和削弱,高麗已經被忽必烈徹底征服,而與此同時,高麗常年受到日本海盜侵襲。

這一時期的日本海盜可視為“前期倭寇”,由日本對馬、隱歧、肥前等地的漁民和農人組成,他們在糧食歉收或遭遇饑荒的年份,武裝起來乘船至朝鮮半島南部沿海,劫掠米糧。

公元1223年,即蒙古軍團幾乎把金國在黃河以北所有領土侵蝕殆盡的那一年,在高麗南部的金州發生了倭寇大肆搶掠的轟動事件。這種不間斷的騷擾行為一直持續到公元1263年。

公元1227年,高麗向日本大宰府派遣使節,要求日本官方查禁倭寇。大宰府次官武藤資賴曾當著高麗使節的面斬首了九十名倭寇,但是無能的日本官方並不能禁止倭寇,從《高麗史》上的記錄來看,倭寇對半島的侵擾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勢。

公元1263年,倭寇再次來襲,掠走高麗漕運船上的120石穀物,而高麗政府徑直派人進入日本對馬島收回了被掠走的物資。

另一方面,從公元12世紀後半葉~13世紀後半葉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對馬島與高麗簡直在進行著所謂的“進奉貿易”。缺乏耕地的對馬島為獲取經濟收益,向高麗王室進奉朝貢物品,高麗再下賜給對馬島相當於供品幾倍的貨物,實質上是日本地方政府對高麗政府的朝貢貿易。這種模擬中國中原王朝與藩屬國的交流模式,使得日本與高麗之間保持著相對平穩的關係。

直到忽必烈發兵日本之前的公元1272年,日本對馬島進奉貿易船隻還曾到過高麗金州,慶尚道按撫使害怕兩國來往被忽必烈知道,暗中讓日本船隻原路返回。

所以,儘管倭寇侵襲使得高麗不勝其擾,但高麗政府也慢慢認識到,倭寇行為並不是由日本官方支援或認可的,雖然日本幕府有縱容的嫌疑,但想到要捲入一場大戰爭,高麗人還是不願意在忽必烈征服日本的計劃中擔當積極角色。

忽必烈向日本派出黑的使團的那一年,是在他發兵圍攻南宋軍事重鎮襄陽城的前一年。黑的使團先行來到高麗,他們還攜帶了忽必烈給高麗國王的督促詔書:

“今爾國人趙彝來告,日本與爾國為近鄰,典章政治,有足嘉者,漢、唐以下,抑或通使中國。故今遣黑的等往日本,欲與通和。卿等導達去使,以徹彼疆,開悟東方,向風慕義。茲事之責,卿宜任之,勿以風濤險阻為辭,勿以未嘗通好為解。恐彼不順命,有阻去使,故託卿之忠誠,卿其勉之。”

但《元史》對於這一批使者,卻有“未至而還”的記載,使節提出的藉口恰恰就是“大洋萬里,風濤蹴天”,這一點忽必烈在詔書中已經提前做了警告:“勿以風濤險阻為辭”。 txt小說上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