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誠地感嘆到:“真的非常感謝曾經擁有過的這段成長經歷,既感謝那些曾經幫助和支援過我的人們,也感謝那些曾經的競爭對手,更感謝曾經給了我工作,使得我成長的單位。正是那段很不如意的經歷磨練了我的意志,造就了我在任何困難面前不屈不撓的精神,鍛鍊了我現在多方面的能力。比之於那些一路順利發展的人,也許我失去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機會,還錯失了不少榮譽,在成長的過程中走了一點點彎路,比別人多花費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是,我卻積蓄了更多的閱歷和能量,現在能夠較自如地去面對未來變幻莫測的世界。”
仔細想想,具有“蘑菇經歷”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這個過程。每個人都期望自己這個蘑菇菌種能落在營養豐富、陽光充足、有廣闊生長空間的地方。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如果像落在角落的蘑菇菌種一樣別無選擇,自怨自艾是無濟於事的,不如想方設法扎牢自己的根,以使自己能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營養,強健自己的體魄,在同樣不利的條件下也要比周邊蘑菇長得更大、更壯,只有這樣才能儘早地展現出自己的存在,被他人所發現。
所以,我們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並能夠積極地看待初涉社會的經歷,把這段“蘑菇成長”般的經歷看作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磨礪,會對培養我們的意志和耐力有促進作用。
對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否在較短的時間裡找到適合自己的社會位置。如果一時還難以找到這樣的崗位,我們不妨在現有的崗位積蓄能量和資本,提升自己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使得未來的選擇更寬泛,更自由。如果人一生都找不準位置,他只能在迷茫、困頓、痛苦和無奈中消耗寶貴的生命。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人的行為——波粒二象性
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證明了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光的波動性體現在其能夠發生干涉和衍射現象,也就是說是振動的傳播。光的“粒子性”體現在與物質相互作用時表現出非連續的“光能量子”特徵。光的波動性體現了光的“柔韌性”,光的“粒子性”體現了光的“剛性”。其實,人的性格中也恰好具有“波動性(柔性)”和“粒子性(剛性)”兩個方面。
人的“波動性”通常表現在處理事情的靈活、圓滑與妥協方面,能夠以開明、變通的方式分析、解決問題,通常具有創新思維和開拓能力。波動的振幅體現了靈活性的大小。振幅太大往往會失去做人做事的原則,振幅太小則又難以逾越困難和障礙,所以,只要掌握適度的振幅,能解決問題就可以了。波動週期反映了自身變化的快慢,過快的變化可能會使得外界應接不暇;過慢的變化,又可能失去機會,達不到作用效果,所以,也是要做到適度為好。
人的“粒子性”體現在做人、處世的原則性方面,往往表現為重事實、守規矩,但缺少靈活性,更不會妥協與變通。有的時候可能會給人以保守、簡單、機械、僵化、呆板的感覺,通常比較難以與其交流和溝通。
看似“粒子性”與“波動性”具有相互對立的特徵,但是,兩者又是在對立之中的統一。在物理學上,當波的振幅趨向於零時,“波動性”就轉化成“粒子性”,其運動的軌跡就成為一條完全確定的直線。同樣,當波動的頻率趨向於無窮大時,“波動性”已經無法被外界感知,進而又轉化成“粒子性”。
人也是如此,如果他的“波動性”過強,則會給人以時常變化、做事缺乏原則性的感覺,難以被人信任。如果他的“粒子性”過強,做事又過於方法簡單、草率,處理問題缺乏彈性,說好聽了是“剛正不阿”,說難聽了是“不通事理、缺少人性”,使得原本能談成的合同泡了湯、能進行合作的事情無法向前推進。